《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五

鄂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语文学科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让学生在感情朗读、表演、交流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设悬导入新课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文字或图片。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蒲公英,请学生们欣赏。
   3、师:小小的蒲公英每天有什么变化,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细心观察这种平凡植物的小孩,看看他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蒲公英,可以使学生感受蒲公英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对于像“收拢”、“徐徐”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来理解;对于“一步不落”、“一不留神”“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于“天擦黑”、“数不清”等词语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理解词义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前提,多种形式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深入体验文本做好铺垫。
    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知品味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懂,做上记号。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3、生小组研讨:
    (1)小作者原先是怎样看待蒲公英的?
    (2)后来有了什么新发现?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找到答案的?并给我们大声的有感情朗读出来。
      朗读指导时,草地的美丽可以利用课件展示蒲公英的美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兄弟两欢快玩耍时,可以利用课件衬托出情景进行朗读;读小作者的新发现时,引导学生读出蒲公英的可爱等。
   4、动作演示,理解花开、花合。
     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拳头表示花谢。
   5、师: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新发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细心)
   6、你有没有细心观察过某些事物?与大家交流。
   7、有感情朗读理解最后一段。重点理解“它和我们一同睡觉,一同来迎接太阳。”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深喜爱之情。
   8、学完课文后谈感受、收获、启示。学生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回顾全文。
    小组研讨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美。
    动作演示有助于学生感受花开花谢,从而真正体会金色的草地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位,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1、说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用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写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附: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寻开心——新发现——感兴趣
               碧绿——金 黄——碧绿
               收拢——张 开——收拢

              启示: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