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飘溢浓浓的语文味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
  ”最终的立足点,“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咏华山是全文的中心。文章有两条脉络,一是文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一是诗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以情不自禁为诗和文的联系点。学生读了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这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再则,这首诗是寇准七岁所作,课文是在向我们展示寇准写诗的过程,诗句的顿出乃他站在山顶观景情感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有意的指明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实现三者的有机交融。,当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情境了然于心之后,对诗歌的解读完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正符合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文包诗中的文与诗的主题是统一的,文提供了一个产生诗的意境。可以说更重要地阐述着诗歌创作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当然不必去重点阐述习作艺术,但通过对这种文本的阅读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一种创作的自然。长此以往,也就将“艺术来源于生活”朴素地植根于心底。
  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丽。
  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
  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直切文的中心,咏的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的华山,赞美的是那雄伟高大的华山,他这诗是怎么写出来呢?还是让我们一起和寇准和他的先生去登华山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让学生来谈谈爬山的感受,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爬山的不容易,体会出登华山之艰难。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华山真高哇!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体情悟道,精读品味
  学习这二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他们登上的山顶,放眼一看,他们是多么惊讶呀,你们知道他们惊讶什么吗?感受到华山的高,,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也为学生感受到诗的创作来源有所了解。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精读品味。从哪几句可以看到华山真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从哪句感受到呢?进行逐句的朗读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能不能把你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听,在指导背诵时,先给学生填空,提示,再按照提供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诵读,积累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从文到诗。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在文中找到两句话是说的古诗的意思吗?”文已经理解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最后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先让学生吟诵古诗,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理解相应的举头,回首的意思。然后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课文中也有两句话写的这首诗的意思,你能不能找出来呢?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最终诵读全诗。小结上从诗到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两个生字,你怎样记住这个字?肯定学生的记忆方法,寻找最合适的方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与”字时,先看笔顺表,在让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进行范写,学生书写,评议练习,写出端正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