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读进去了吗?——以《看马戏》为例

沪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马戏城,看马戏。
  八哥报幕,黑熊敬礼。
  小花狗,做算术,
  汪汪汪汪,算出是几。
  小猴子,走钢丝,
  头顶瓷碗,做个倒立。
  这是一首儿歌,是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儿歌。翻开沪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有很多这样的儿歌,篇幅短小,句式简单,朗朗上口,富有童趣。教材用了26首类似于《看马戏》这样的儿歌,编了一个大大的版块——读儿歌识字学拼音。
  儿歌很精致,字数不多,全篇30个字,却将马戏团的马戏表演描绘得惟妙惟肖,各种动物一展身手,活泼可爱,一个个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
  教学的功夫在课外,教师关于文本的解读以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是课堂中教学走向的关键因素。同理,教儿歌也应好好解读儿歌。《看马戏》如此简单的儿歌还要解读?解读再深刻,能教给一年级的孩子吗?一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吗?
  教师心中一定会产生种种疑惑。非也!再简单的课文不经过教师认真的消化怎能走进课堂!《看马戏》尽管简单,但其中语言生动,情趣盎然。解读《看马戏》,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走进儿歌内容,读出趣味。
  从儿歌字面看,《看马戏》这首儿歌共6行4句,其中第一句“马戏城,看马戏。”交代了在哪里,干什么。第二、三、四句具体写了八哥、黑熊、小花狗、小猴子四种动物的表演。仔细读读这三个句子,动物们的表演各有各的绝活,可以说拿出了它们的“看家本领”。
  “动物们的表演有趣吗?有趣在哪里呢?”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当然,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要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让学生在趣味中朗读儿歌,读好儿歌。
  二、走进表达形式,读出感受。
  《看马戏》这首儿歌主要用“谁+表演什么”这个简单句来组合,“八哥报幕,黑熊敬礼。小花狗,做算术。小猴子,走钢丝。”但仔细一读,发现写“小花狗”、“小猴子”的两句不仅写了“谁+表演什么”,还写出了“怎样表演的”,而“八哥如何报幕”,“黑熊怎么敬礼”就没有写到。
  教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发现,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这首儿歌的教学价值就成倍地增大。
  三、走出文本文字,读出形象。
  很多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和学生进行导入谈话:“孩子们,你们去过马戏城吗?你们见过马戏表演吗?”然后引出本课的课题。我以为,如果将此谈话搬到读完儿歌以后,教学的价值就更大了。“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的表演?”模仿课文的短句让孩子自己来说,如果我们的师生能创造出类似于“海豚顶球,身子圆圆,尾巴翘翘。”“狮子钻圈,一跳一蹦,快乐无比。”等句子,岂不是语文课程新的拓展,学生的模仿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创造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短短30字的《看马戏》,如果仔细读的话,老师们也许还会读出很多东西,关键是教师先要自己读进去。诚然,由于教学时间所限,教学内容所迫(这一课除了儿歌《看马戏》,还要学习“八”等四个生字,z、c、s平舌音等内容),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全部塞到课堂里去,但首要的任务是教师要走进课文,唯有走进去,才能跳出来,这是教学成功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