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教学建议

沪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赋予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梅花的挂图。
   3.收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图片。
  (二)教学思路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本课,应该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具体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读一读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梅花图。师生共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诵全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然后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诗,可大声读,也可小声念,形式不一。学生画出本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组评议后再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模糊,什么不懂。小组反馈后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2.写一写
  让学生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对《梅花》一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他们画出生字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学习本课生字,学生可以由“海”“楼”推及“梅”和“数”这两个生字,还可以把“独”分解为“犭”和“虫”,把“暗”分解为“日”与“音”。因此,学习本课生字的重点应该是“墙、寒、遥、凌”四个生字。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虚宫格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虚宫格的位置后,学生动手写上两个。
  “花”:上下结构,第六笔“撇”要出头,不要写成“匕”。“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其中“反犬旁”笔顺是“撇”“弯钩”“撇”,第二个“撇”不出头。书写前,教师强调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评价。这样将写字教学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
  3.吟一吟、唱一唱
  (1)吟一吟。拖腔拉调学古人,吟出样子吟出情。教师先示范,小组尝试交流,全班尝试交流,互相评议,追求完善。学生在吟的过程中摇头晃脑,努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沉醉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2)唱一唱。伴着优雅的音乐,唱起古诗。学生仿佛看到梅花在寒冬中开放,好像闻到一股幽香。这种醉人的情境,会令学生唱诗的欲望激发得淋漓尽致。学生还可以一边吟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4.画一画
  在学生吟唱之后,每个学生可以伴着音乐画上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画后组织交流评议,展示其中优秀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上述的教学设计可以打破“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旧规教学,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词句的疏通,当淡出时则淡出,抛去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又领略到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对梅花常听却不常见,因此理解诗句中描写的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等特点有些困难,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梅花特点的直观感受,如教师语言描述、出示梅花挂图、播放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