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的快乐

浙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师:我们在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了半瓶水,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把瓶里的水升高呢?
  生积极讨论、交流。
  生:再给瓶子里加水。
  生:把瓶子斜过来就行了。
  师:有一只乌鸦飞了很多地方,怎么也找不到水喝,这一天,它发现了一片荒地上有半瓶水。你能帮它喝到吗?
  生: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
  生: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
  师:可是那儿没有一个人呀!咋办?
  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
  生:向瓶子里扔小石块。
  生:这是一个好主意!
  师见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立即下发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块。
  生(兴致勃勃)主动进行实验。(四人小组)
  生:扔下一粒石子,瓶子里的水便高了。
  生:(惊异地)扔下一粒石子,怎么不见水涨高呢?
  生:“哟,水真的升高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究竟涨高了没有?
  生继续进行扔石子的小实验。
  生:是涨高了,只那么一点点。
  师:一直往瓶子里投石子,会怎么样?
  生(兴趣浓烈)接着实验。
  生:这样投下去,瓶子里的水会不断升高。
  生:瓶子里的水会随着石子的增多而变化。
  生:即使向河里扔石块,河水也会升高。
  生:所以每年汛期来临前,有关部门总会疏通河道,缓解水流。
  生:这样,乌鸦可以喝足了水。
  ……

  课后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上《乌鸦喝水》这则案例,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教师已经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回答中,“我帮它把瓶子斜过来,让它能喝着水;我请它到我们家喝茶水”。可以窥见到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到延续。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从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因此,探究性学习需要关注过程,但决不是意味着抛弃探究的结果、结论。它需要结果、结论,还在于结果、结论将是我们今后探究性学习的“载体”,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前提或基础。这才是探究性学习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