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教学设计之九

老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资料:
   1.朗读古诗时,句中停顿的规律与要求是什么?
    古诗的节拍(音步)跟速度有关,但跟停顿关系更密切。在每一个节拍后面轻轻拖腔之后,往往有短暂的停顿,这种停顿主要是为了突出节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句中停顿。节拍的划分一般都是五言三拍,二、三拖腔或二、四拖腔,即可在第二、三个字或第二、四个字后分别停顿;七言四拍,二、四、五拖腔或二、四、六拖腔,即可在第二、四、五个字或第二、四、六个字后分别停顿。另外在一首诗中,有的可能是同一拖腔,即采用同一种停顿方式,有的可能是两种拖腔同在,即要采用两种停顿方式,这应根据古诗的实际而定。
   2.为何“春眠不觉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人写出“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到了春天,气温回升,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和毛孔逐渐舒张开来,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流往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也就相对减少,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所以人便会感觉“春困”,以至于天都亮了,还不知道醒过来。此外,春季昼长夜短,不够睡,气候宜人,催人欲睡,也是春眠不觉晓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二句。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夜来:一夜,诗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诗指花不知被风雨打落了多少。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
   1.过渡谈话:上节课,我们一句句地理解了诗的意思。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雨后春天早晨自己的所闻、所想的情景。那么,诗中哪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听到的情景?哪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想到的情景?
   2.边读边看插图边回忆:你见到过、感受过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吗?同座间互相把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说一说。
   3.结合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2.指导朗读。
    (1)确立感情基调(赞美、喜爱)。
    (2)标出节奏和重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三、背诵、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