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3、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