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文字 放飞诗意心灵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情景说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师吟诵一副《红楼梦》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二、小组交流,搜集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1、自由读诗歌,理解诗意
     解决疑难:请理解的学生上台当老师,在()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之广陵(去广陵)
     故人(老朋友)
     西辞(在西边告别)
     烟花(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天际流(在天边流)
   4、串讲诗意,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李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5、体会情感
    师过渡:老友就要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生1:依依不舍
    生2:恋恋不舍
    生3:难舍难分
    生4:情深意长
    生5:依依惜别
    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默念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引用平时积累诗句)
    生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引用平时积累诗句)
    生3:放心吧,我会想念你。
    生4: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生5: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生6:这一别,何时能想见。
    生7:唱歌曲:“朋友啊朋友……”

  ☆[反思一]:“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6、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反思二]: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7、朗读诗歌
  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比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课堂反思三]: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引入资料,拓展延伸
  读《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反思四]: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诗歌中的景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诗歌中的所表现的情景、所抒发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