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 寻求言意融合的古诗教学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文本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设计
下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