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过渡,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为一堂优质量的课,当导语拉开舞台的“幕布”,我们精彩的“演出”就开始了,而精妙的“过渡语”则好比主持人的串词,能够让整台的表演环环相扣,行云流水。因而,教师具备了过渡的功夫,就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别样的魅力。该怎样设计好过渡语呢?结合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渲染过渡,引出复习内容
  第五单元是识字单元,《识字五》以冬天的景色、动物、植物和活动等,出示了四组词串:寒流 大雪 北风/腊梅 翠竹 苍松/蟒蛇 蚂蚁 刺猬/滑雪 溜冰 跳绳。《识字六》则出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的景色: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这两课的词语都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所以,在复习时,我通过出示图片,让孩子把图片和词语相联系,利用情境的转换进行过渡。
  1.(出示一组冬天的图片)
  师引导:认真看这组图片,然后说说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词语?
  生交流:滑雪、冰天雪地、鹅毛大雪等……
  过渡:在我们的第五单元,有一课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冬天的气息,你知道是哪一课吗?
  从图片入手,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冬天里的种种景色,回忆起我们曾经学过的和冬天有关的词串,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渲染,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到情境中,自然的引出了我们的复习内容——《识字五》。
  二、对比过渡,设置悬念,明确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渡:虽然现在的北方已经是寒风呼啸,但是在我国的其他地方却又是另一番景象,看看下面的四幅图,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从《识字五》浓浓的冬天气息中走来,我们又看到了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景象,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的生物,随着图片的出示,孩子们也逐渐回忆起了《识字六》的内容。
  三、拓展过渡,总结方法,丰富语言积累
  在《识字六》当中,提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景色,怎样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积累语言呢?
  过渡:杏花、春雨为我们寥寥的勾勒出了江南的美丽,江南水乡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你能背出几首和江南有关的古诗?
  学生马上说出了《忆江南》《江南》等古诗。
  以词串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拓展出去,激起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也为那些平日里乐于积累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建立联系,善于积累。
  四、归纳过渡,找准重点,总结分类
  《识字七》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如“亭”和“停”,课堂上,在学生看完图片,进行比较后,我从这两个字直接引出了《识字八》:
  师:在中国的汉字里,像“亭和停”这样的好朋友有很多,看,又来了一位——(出示:包)
  师:你知道它的好朋友都有谁吗?
  生:抱、苞、跑、泡、炮、饱……
  过渡: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含有“包”的字,“包”的朋友可真多呀!你还知道哪些字和“包”一样,也有很多好朋友?
  于是同学们马上回忆起了其他的生字,如“青”、“苗”、“工”等,还说出了含有这个字的合体字。很多孩子还结合自己平日的认字,说出了常见但是还没学过的生字,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从形声字的特点这一重点入手,帮助学生一起回忆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特别通过分类的形式,学生能对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有了初浅的认识,为今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
  五、评价过渡,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动力。
  《识字六》中虽然只有三个字:塞骄岛,但是这三个字都非常容易与其他生字混淆。于是,这样引导孩子:
  过渡:这课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是很容易和其他的字混淆,下面就考考咱同学,看你能分得清楚吗?
    塞  骄  岛
    寒  桥  鸟
  学生不仅能够区分清楚,正确组词,而且还分享了自己区分这些字的小技巧,看得出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及时的进行了肯定: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将这些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来,这可真不简单。还有哪些同学,也能像刚才的同学一样,善于观察,总结我们平日容易混淆的生字?
  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以证明自己也能够及时的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我想,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在这样的分享中,逐渐为孩子们所接受并能熟练运用的。这种能够证明自己在学习方面和别人一样棒的成就感将会让孩子走上良性循环,这种自我肯定也能激励孩子不断的勇攀高峰。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

上一篇:鸟岛     下一篇:《鸟岛》课文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