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孔繁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今天我来说说“苏教版”的课文选材。“苏教版”每册课本都有一个“传统主题”单元。他们的特点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古人”或者是“名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之中,有认真写字的怀素,有探母的陈毅,有写字“得红圈圈最多”的邓小平,有砸缸的司马光,木工祖师爷鲁班,年少的寇准,关心孩子的毛泽东,学艺的梅兰芳,治水的大禹和孔繁森。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出现在“苏教版”前面三册的传统主题中的主人公,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我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得无趣;学生学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学得无趣。原因何在?首先声明我不反对传统,也不反对传统题材的课文,像司马光的故事,教起来就很有趣。我最讨厌教的课文是《孔繁森》一课。除了那些难读的名字之外,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孔繁森用献血所得,供三个孤儿上学。孔繁森本人是否这样做过我不管,国家是否打算树立这样一个英雄我也不管,那都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关心的事情。我关心的事情是,这个材料现在被用来教导我们的子孙,希望我们的子孙从孔繁森身上学到一点什么,更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也像孔繁森一样去做。这中间有什么?文化!价值观!认同感!请问:这宣扬了什么样的文化?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你们认同孔繁森的做法吗?孔繁森的行为,或许想告诉人民,至少是西藏人民或者是拉萨人民,你们要相信政府,你们眼前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相信政府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这不是很好的文化吗?难道会有问题?当然有,孔繁森就是一个面临艰难困苦的人,他收留了三个孤儿,却无力供他们上学!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孔繁森自己相信政府了吗?没有!他选择了个人去“卖血”!这就是事情的两面,你承认有利的一面,就必须承认不利的一面。我还可以替孔繁森辩解,他不想麻烦政府,不想麻烦组织。就是这样想,我也不可以原谅孔繁森!作为拉萨市的一个主要领导,人民需要他,不仅需要他的精神、智慧,而且需要他的身体和生命!“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因此,孔繁森“卖血”供孤儿上学,首先是不明智的举动,是冲动!再说,在解决无钱供三个孤儿上学的难题的时候,应该有千万种办法可想,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去做这个工作,相信不同时代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办法,从办法的比较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代的进步!可是,孔繁森的办法呢?“卖血”!在中国古代,穷人面对困境时一般怎么做?卖田地,卖房产,卖妻儿,卖自己(卖身!)——精神的和肉体的!孔繁森应该是卖的自己,他卖掉了自己的器官(血液应该也是我们人体的器官吧?)你们说,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孔繁森的办法,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你能相信他有智慧带领西藏人民走出困境吗?我这只是就事论事,我不认同教材中宣扬的孔繁森的文化和价值观!至于说现实中的孔繁森,他深受大家的爱戴,在他的身上,一定有可以宣扬的文化和价值观,这需要我们挖掘!
在表达完意思的时候,我深深自责,因为我亵渎了一个高尚的灵魂!这非我本心,要怪,就怪“苏教版”的教材编者了。假如说我可以轻饶编者的话,编者也不必轻松,因为还有千万“苏教版”的用户,他们才是最大的受伤者!
孔繁森的英灵永垂不朽!
这或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特殊之中暗含着一般。我想,既然是传统主题,它当然带有历史的痕迹,也就是说,应该有同人物时间相对应的环境——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果在叙述故事情节的时候,也顺带交代清楚了当时当地的情况,读者是可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的,否则,我们今天看猴子,对于人类而言,再漂亮的猴子也是丑陋的!在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的时候,我们发现,仍旧有许多传统题材、传统主题闪烁着当代的光芒,这多半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不以历史的进程而改变,对这样的传统主题和题材,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运用。第二类情况,是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没有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了,这种情况在价值观和认同感方面应该最为突出,因为它们本来就带有时代的特征,对待它们,我们一定要谨慎,尤其要交代清楚背景,因为比较复杂,想借助这样的题材或主题,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影响后人,这无疑是徒劳的——孔繁森的故事,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应该还有第三类,正好与第二类相反,过去的反面教材,时代的进步,使它变得合理起来。对待它的态度,同样应该谨慎。最近听到一位学者评价“鄂教版”的《画蛋》:“兔子、猴子、小猪、小猫都向老山羊学习画蛋,兔子认为太早,猴子认为容易,小猪认为觉还没有睡够,都拒绝学习。只有小猫最认真。最终结果,兔子画的蛋像蘑菇,猴子画的蛋像桃子,小猪画的蛋像肚皮,只有小猫画的蛋,才最像鸡蛋。”这个故事,像极了以前的“人教版”教材《群鸟学艺》,编者的用心,当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哪些条目呢?一是谦虚,二是认真,三是勤奋,这些都没有错,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估计将来也不会错。问题是,良好的学习品质除了这些条目之外,还有其他的呀,比如创造性学习品质,比如个性化学习品质,批判性学习品质,小猫都不具备吧?可是其他三位反面教材不正好都具备吗!所以,《画蛋》的教材在湖北受到了批判,你说有趣不有趣!
所以,我想创造这个话题,恭请大家讨论。
以下是引用翟老师的发言:
也谈“谨慎对待传统主题”
读了《谨慎对待传统主题!》(下称“谨”文)一文,苦思良久,总觉得想说点什么,到底想说点什么呢?哦,想起来了。
我不知“谨”文想说的是“谨慎对待传统主题!”,还是想说“谨慎对待关于传统主题的课文”。“谨”文开头是这样说的——“苏教版”每册课本都有一个“传统主题”单元。他们的特点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古人”或者是“名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之中,有认真写字的怀素,有探母的陈毅,有写字“得红圈
圈最多”的邓小平,有砸缸的司马光,木工祖师爷鲁班,年少的寇准,关心孩子的毛泽东,学艺的梅兰芳,治水的大禹和孔繁森。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出现在“苏教版”前面三册的传统主题中的主人公,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我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得无趣;学生学这些课文的时候,绝大多数学得无趣。
从这段话里,我看不出教师和学生的“无趣”,是因为课文本身,还是因为课文所蕴含的传统主题。如果所指的是主题,我想,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现代”到要抛弃“谨”文所列举的这些主题的时代,恐怕这些主题也还属于“仍旧有许多传统题材、传统主题闪烁着当代的光芒,这多半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不以历史的进程而改变,对这样的传统主题和题材,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运用。”之列;实际上,我也看出来了,“谨”文所说的“无趣”,主要还是针对承载这些主题的课文而言的,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就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呈现形式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而不要一下子棒杀“谨”文中所列举的“古人”和“名人”,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文化!价值观!认同感!”。
还有,我不知道“谨”文为什么“最讨厌教的课文是《孔繁森》一课。”为什么“孔繁森用献血所得,供三个孤儿上学。”就“最难以接受”。我读出来的原因是:
其一,是“孔繁森的行为,或许想告诉人民,至少是西藏人民或者是拉萨人民,你们要相信政府,你们眼前的所有艰难困苦都是暂时的,相信政府一定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而“孔繁森自己相信政府了吗?没有!”——希望人民相信政府,自己却不相信政府;
其二,“作为拉萨市的一个主要领导,人民需要他,不仅需要他的精神、智慧,而且需要他的身体和生命!‘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为了几个孤儿,放弃了整个拉萨市的人民。
其三,“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孔繁森的办法,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你能相信他有智慧带领西藏人民走出困境吗?”——在困难面前毫无没法,并不“比中国古代的人进化了多少”。
如果上述三点没有读错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谨”文看来,孔繁森之所以要资助三个孤儿上学,是有政治目的的,而并非出自人的本性——人性,说得更白一点,是“做秀”。在“谨”文看来,作为一个拉萨市的主要领导,手中有权、有势又有钱,你到了要“用卖血所得”
资助失学儿童的程度了吗?
你大笔一挥,不是迎刃而解了吗?面对这样的思维方式,我想起了温家宝总理说过的大义如下的话: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很小的一个难题,乘以十三亿以后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孔繁森作为一个领导,为国分难是做秀吗?作为一个市民,帮难资困是做秀吗?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弱势群体付诸同情是做秀吗?我不知道那三个孤儿,看了“谨”文之后会作何感想。
“谨”文中还有这样的话,“孔繁森本人是否这样做过我不管,国家是否打算树立这样一个英雄我也不管,那都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关心的事情。”这是一个教师应持的治学、为文、看事、待人的态度吗?正是由于其怀着“狐疑”的心理读课文,才引出了“你会为孤儿不要命吗”的疑问。血液就是不是人的器官,我也没有考究过,也不想去考究,我只知道,献血和献器官不是一会事,前者对人的健康几乎没有影响,因此也谈不上“命都没有了”的忧虑。假如人人都像“谨”文一般去想的话,恐怕孔繁森就真的要去“卖器官”了。因为别人能忍心看着不管,他孔繁森做不到。
卖血也不是什么古老的渡难办法,古有之,今也有之(好像现在改为义务“献血”了)。因为,无论社会如何“进化”,总不会把“热血”“进化”成“凉水”的吧。卖血可以救人,既能救死扶伤,也能救难济困。尽管“在解决无钱供三个孤儿上学的难题的时候,应该有千万种办法可想”,然而真正愿意为这些孤儿想办法的人还是太少。试想,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能挺身而出吗?我想,我可能做不到,但我能理解,我钦佩能做到的那些人们;“谨”文可能也做不到,在他认为,拘泥于群众小事的人,就是无能的人,他怎么可能去做无能的人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雨后
下一篇:《孔繁森》说课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