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学设计之六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8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有什么样的愿望?能说说吗?(指名说说)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小朋友的愿望”,好吗?
   3、板书课题:《我想》(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数数这篇诗歌有几节。
    (2)出示8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谷、丫、软、汲、营、筝、堂、絮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课堂、柳絮、悠荡、柔软、愿望、遥远、商量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喜欢第一节的同学起立读课文第一节。
      ①自由读第一节,学生边读边想象。
      ②指名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出示挂图,显示观察、想象。
      ③指导读第一节。
      ④指名读、齐读第一节。
    (2)喜欢第二节的同学起立读课文第二节。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想象。
      ②指名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出示挂图,显示观察、想象。
      ③指导读第二节。
      ④指名读、齐读第二节。
    (3)男同学读第二节。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想象。
      ②指名说说:自己望到了什么?并出示挂图,显示观察、想象。
      ③指导读第三节。
      ④指名读、齐读第三节。
    (4)女同学读第二节。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想象。
      ②指名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并出示挂图,显示观察、想象。
      ③指导读第四节。
      ④指名读、齐读第四节。
    (5)齐读课文。
      ①说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②指名说说。
      ③在小组中学习: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学生自由编写。
       *指名汇报。
    (6)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试背课文。
    (8)能背的同学起立背。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手儿  布谷鸟歌唱
                 脚丫  绿色帐篷
            我想
                 眼睛  我的课堂
                 自己  遥远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9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悠、谷、脚、丫、软、营、柔、堂、遥”9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背诵课文《我想》。
   2、出示8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谷、丫、软、汲、营、筝、堂、絮
   3、出示生词,男、女同学接读。
     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课堂、柳絮、悠荡、柔软、愿望、遥远、商量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悠、谷、脚、丫、软、营、柔、堂、遥
   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指导书写。
   4、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悠荡、柔软、愿望、遥远、商量()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我想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