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仿中求创新

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说话教学、作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充分放松自我,体验生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调动学生创造的潜能,说自己要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片段一:

  ……

  师:刚才我们读了、还背诵了3、4小节,你在学习了这两小节后,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扇贝的壳样子像一把打开的扇子,螺丝壳的样子像一个小喇叭。

  师:哦,你知道了这两种贝壳的样子。板书:样子

  生:我觉得这些贝壳很漂亮和逗人喜爱。

  师:对呀!这就是贝壳的样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印象

  生:我知道这是大海给我留下的。

  师:你说的是文中小朋友由贝壳的样子引起的美丽想象。板书:想象

  课文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贝壳的,先介绍了贝壳的样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后又根据贝壳的样子想象了一番。我这里也有一些美丽的贝壳,请你来看看,想想你对这些贝壳什么最感兴趣?

  (出示贝壳的实物)

  生:我喜欢这个贝壳的颜色。

  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红彤彤的。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太阳。

  师:对啊!我们还可以介绍贝壳的颜色!板书:颜色

  生:我能上来摸一摸这个贝壳吗?

  师:当然可以啊!

  (学生上台摸自己喜欢的贝壳。)

  生:我觉得这个摸上去很光滑,就像摸在玉上。这个摸上去有点毛糙,就好像爸爸的胡子。

  ……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课文和例文时,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在生活找到与范文相类似的事物,然后模仿范文中的写作方法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写出真情实感,达到读写相结合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考虑的是尊重学生自我,激发学生创作的情趣。在总结了课文中介绍贝壳的方法后,给学生看贝壳,然后让学生补充在介绍贝壳时还能介绍哪些方面,这样不但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促使学生的语言也更精彩了。虽然有的同学们的文笔不很优美,但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标。

  片段二:

  ……

  师:你说的真好,介绍贝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介绍贝壳的手感。板书:手感

  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原来介绍贝壳的时候还可以从那么多的方面展开,最主要的是把自己喜欢的贝壳与众不同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最好通过想象、举实例,让听的人能发挥想象,想到你介绍的贝壳的样子。先自己动脑筋想想,你准备怎样介绍你喜欢的贝壳。

  ……

  生:快来看我捡的贝壳,它样子多像一朵即将盛开的白玉兰,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玉兰啊,因为它是红色的!

  师:你介绍了贝壳的样子、颜色,还用上了“独一无二”这个好词,真好!

  生:瞧,那有只像蜗牛一样的贝壳,小小的身体好象正在往前慢慢地爬呢!“你想去哪呢?一定是想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让我来送你回家吧!”我拾起小贝壳,把它放进海水中。

  师:你介绍了贝壳的样子,把它想象成了一只真的蜗牛,与它说话,还把它放回了大海中。你的想象不但别具一格,而且还能看出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很好!大家表扬他。

  ……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我们能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个角度考虑事物,往往会独辟蹊径,有新的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倡导求异思维,发现全新思路的“眼睛”。

  片段二中的第二位学生,他的思维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其他同学都是在拾贝壳,而他是结合自己喜爱的贝壳外形像蜗牛的这个特点,设计了把贝壳放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里。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吸引人眼球的关键,也许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性思维,但是老师就应该好好的表扬,大力的提倡。让其他的学生有模仿的积极性。

  模仿是儿童一种心理特性,也是他们作文起步的台阶。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好的范文后,引导他们模仿,让他们在模仿活动中逐渐消化吸收,使范文成为其作文构思时受到启发的“原型”。但是模仿绝不是呆板的复制。在模仿中,教师应反对机械照搬,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变通,创新,提高,让学生充分地放松自我,大胆去创作,写出童心,写出童趣。

  模仿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它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说、可写的烦恼。因此,可以说模仿是创新的手段和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标与升华。小学口头作文、书面作文教学都应该要在“仿”中求“活”,在“仿”中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