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尺子去钓鱼》研读笔记
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翻看二年级(沪教版第三册)的教材,我首先被这个题目所吸引,正所谓“题好文一半”,怎么会带着尺子去钓鱼?谁带着尺子到哪儿去钓鱼?真有这么回事?于是走进教材,仔细研读起来——
由一条“法律”引出的生态意识
这是丹麦的一个规定,写进了丹麦的有关法律中:“原来,为了保护海洋中的自然资源,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儿,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肯定是一条在别国不多见的法律,从法律的内容来看,这条法律规定得相当具体、细致(俗称“有操作性”),用数字写明了禁止捕鱼的条件,超过22厘米的鱼可以带回家,即不到22厘米要放回江河湖海;同时又写清了违反这个规定的后果,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据有关资料表明,假如违法此规定,那么受到的“严厉的惩罚”是监禁6个月。
从这条异常具体、细致的法律来看,非常符合现实的意义,即不是不让人捕鱼,而是要捕获一定长度的鱼儿,从而使丹麦不会因为滥捕而减少海产资源,或者使某些资源遭遇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通过这条法律,反映的是丹麦强烈的生态意识,虽然课文第一句话就告诉读者:“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半岛国家,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但美丽的岛国丹麦依然那样热衷于保护资源,热爱自然。
从一个“疑惑”带出的生动故事
课文从中国客人到丹麦旅游作客谈起,大家相约去海边垂钓,丹麦朋友提醒中国客人:“带尺子了吗?”其中的小张疑惑不解地说:“又不是购买家具,要尺子干吗?”是啊,尺子的用途是测量和计算,它不应是钓鱼的必要工具,小张的疑惑是大家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
课文按“提出疑惑——明白道理——按章办事”的顺序,记叙了这个特别的故事。课文不难读,内容也容易懂,文章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将情节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也是朗读教学的好素材。
从一段“言行”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明白了“为什么钓鱼要带着尺子去”的道理后,中国客人严格按照当地的规定做,“每当钓到小鱼,马上放回大海。”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稍大一点的鱼,但还差半厘米,中国客人还是恪守规则,“一丝不苟”地“把鱼放回了大海”。
课文结尾处的描写突出了中国客人随乡入俗、遵守规则的举动,也许无人监督,也许可以打打“擦边球”,但小张他们理解当地的法规,佩服丹麦人的环保和生态意识,虽然“毫无收获”,但依然“一丝不苟”、“严肃”,体现了中国客人在异乡的素养,更折射出了不凡的人性光辉。
有趣的题目,生动的情节,朴实的文字,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是《带着尺子去钓鱼》带给我的思考。
附:课文
带着尺子去钓鱼
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半岛国家,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一次,几位刚到丹麦的中国客人相约去海边垂钓。路上,一位丹麦朋友关切地问:“带尺子了吗?”小张疑惑不解地说:“又不是购买家具,要尺子干吗?”丹麦朋友从口袋里掏出一盘卷尺,认真地说:“在这里钓鱼不带尺子是要吃大亏的。你们先把我的尺拿去吧。”说完,把尺子塞在了小张的手里。
丹麦朋友一路走,一路耐心地解释着。原来,为了保护海洋中的自然资源,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作为“战利品”带回家。如果有人故意捕捞或出售不到规定长度的鱼儿,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当地居民在钓鱼时一般都自己带上尺子,以免引起麻烦。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中国客人十分理解和佩服。每当钓到小鱼,马上放回大海。可怜的小张老半天毫无收获。下午,好不容易有一条鱼上钩,可是一量,还差半厘米。有人开玩笑:“这鱼马马虎虎算合格了。”小张却一丝不苟,严肃地说:“还是按丹麦的法律办事吧!”说完,把鱼放回了大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带一把尺子上路—《带着尺子去钓鱼》阅读手记
下一篇:《带着尺子去钓鱼》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