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钢琴”》教材赏析

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写好十个生字。
   2、了解“抗日战争、军民、艰苦、津贴、指挥、音符”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感受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的执著精神。

  二、教材赏析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音乐也是战斗的武器。几十年来,人们吟唱着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激昂旋律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优秀作品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谱写出来的。《奇特的“钢琴”》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在延安艰苦的条件下,因陋就简,用他自制的“钢琴”坚持音乐创作的事。

  课题中“奇特”一词本来就引人入胜,“钢琴”加上引号,更让人心生疑惑。课文也以揭谜的方式展开叙述,直到文章的结尾,才以“原来”一词揭示谜底--奇特的“钢琴”指的是一些“瓷器”。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围绕“奇特的‘钢琴’”讲了四个意思:

  1、第一自段段讲冼星海把很少的津贴攒起来,用来买瓷器。“每个人只能领到很少的津贴”,“很少的津贴”说明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冼星海总是把这些钱攒起来”,由“总是”可见他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2、奇特的“钢琴”引起了人们奇怪的猜测。
    第二自然段讲人们不理解冼星海的做法,冼星海也不作解释。

  3、奇特的“钢琴”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讲冼星海把这些瓶瓶罐罐当作“钢琴”勤奋创作。“每天晚上”说明创作的勤奋。“敲敲这个”“敲敲那个”“拉一会儿,就在桌上写一会儿,写完后又接着敲啊,拉啊”反映了创作的认真。“一串一串动听的音符”说明冼星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

  4、奇特的“钢琴”立下了大功。
    第四段讲冼星海把瓷器当钢琴,创作了一支支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