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贝壳》片断赏析之一

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师:在海边拾贝壳是怎样一个快乐的场景呀?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师:正音:小喇叭(轻声)、多音字“扇”(发第四声时,一般是名词;发第一声时,一般用来做动词。)
  师: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来到海边拾贝壳的情景,你从课文的词语、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出示:小朋友们()地在海滩边拾到了()的贝壳。
  生:自己读课文2~6小节,把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中。
  在小组中交流你完成的填空题,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小组中补充说明你这样填写的原因。
  师:引读:海滩上有许多许多的贝壳,我们的口袋……手帕……可是我们还是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呢?和同桌讨论一下:是什么让孩子们舍不得离开海滩呢?
  生:交流:因为海滩上还有许多贝壳没有捡。
  师:补充“挤”想一想:说说你感受到的挤是什么样的。板书:挤
  师:补充“拣”,给学生字典上的解释条,根据课文的内容挑选。板书:拣
  师::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卵石和贝壳……我们一边拾贝壳,一边从那些贝壳中把自己喜欢的……以至于口袋、手帕都……,还是……
  生:轻声读课文4、5小节,试着完成课后的填空。
  填空:一个()的壳,像一把打开的(),真漂亮!似乎可以用来()。一个细长的()壳,像一个张着嘴的(),真逗人喜爱!似乎可以用来()。
  师:刚才我们读了、还背诵了3、4小节,说说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
  生:交流。
  师: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如果你来写贝壳,你还会写贝壳的什么呢?
  生:交流。(颜色、手感等)
  师:海边的贝壳千姿百态,如果你在海边,你会拾一个怎样的贝壳呢?补
  小结:海滩上的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

  教学反思:
  《拾贝壳》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色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