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课文《三个儿子》说起

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我读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关于《三个儿子》教学和学习的文章,都在讨论“孝心”,我却有不同看法,在此略表一二。
  首先,我要说老爷爷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我看来,老爷爷只看到现象而看不到本质,如果老爷爷一定要坚持说只看到一个儿子,那我就要说,我只看到一个妈妈。因为,很简单,这些儿子的状况都是妈妈教育的后果,是没理由让儿子来承担责任的。
  其实,我是看到了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用我的说法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例外的情况不多。
  所以,就算另外两个儿子真的很不孝,让人感觉:只看到一个儿子,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在于儿子所受到不同教育的影响。孩子的问题就出在父母身上,出在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好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坏蛋,是我们全社会“教育培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其实我认为,这三个儿子都是有孝心的,他们都顺着父母的喜好成长,他们都愿意让父母开心。他们的区别是,在父母不同的培养下养成了不同的习惯。而这些都是父母所乐于接受的。如果我们仅仅凭一个简单的动作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那怎么说来,都是不公正的。
  我不想在这点上说太多的辩论,就举个另外的例子吧:有些女人认为丈夫结婚后开始变得不爱自己了,她的依据就是丈夫给自己送花送礼物的次数越来越少了。那么,请问,一个人经常送花给你,就能证明是真的爱你的吗?注意啊,花花公子就是在这种鼓励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现象不等于本质,看问题要带“X光”,有些话说的很有意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广东话还有:“禾杆盖珍珠”。
  第三,老爷爷的眼光其实是作者的眼光,作者的眼光又影响了编者的眼光。这种老爷爷的眼光并非一无是处,还算是比较高明吧,怎么说都比那什么都没发现的人厉害得多。作为教育者,如果只是按照编者的思路去教育,就有点“人云亦云”了,我们应该跳出课文,站在比作者比编者更高的角度上去。我想,只有当你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时,那才真正是一个教师,否则就只算得上是传声器。
  第四,在这个话题之外,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的教材,有点不够理想,知识文化上错漏的也不少,大家谨慎点用吧。当然,在教材外的一些书,更是比教材还不行。流行的东西并不是真理,假作真时真亦假,这种以假乱真的东西在报纸上最多,但是报纸却总是说得真有其事一样,就像2000年到来时,大家都忙着"跨世纪"都是报纸的功劳,其实真正懂数学知识的人简单推算一下,就知道2001才是新世纪第一年,因为公元一世纪是从公元1年开始的。说到时间,我顺便提一下曾经流行的一首歌:《一封家书》,“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家”,这些说法很流行,绝不只李春波。要知道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什么时候说这句话都是过时的,谁回家迎接的都是明年的春节。当然,我们对李春波那种说法还可以有一些勉强的解释,但是,-------说了很多废话啊,
  其实,我只想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更大,大概是80%比20%。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教育孩子并不只是方法问题,更是父母做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