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后

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不知道因为什么,教学本课我想到了很久以前教过的一篇课文《詹天佑》。后来想了一下,原来,都是课文最后一段话惹得祸。原文我记不清楚了,大概的意思是他(詹天佑)常提醒助手们说:“诸位可曾想到,你们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啊!工程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草率,‘大概’、‘差不多’这类字眼,是不允许出自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之口的!”他的认真负责精神,鼓舞着人们同心协力、精神百倍地工作。

  在本课中,竺可桢的那段话和上面的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想一想,你或许就会发现,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在本课里则是通过“第一朵杏花”这一事物,来展开故事,进而体现的。

  初读课题,任谁也不会想到这竟然不是一篇写景物的文章。而是写人的,还不是写美人的(因为鲜花配美人么),而是写一个老爷爷的。一个大老爷们,怎么会和花儿扯到一起了呢?这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你看越是枯燥的说理,越要说得有滋有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

  文中只有两个人物,一老一少。孩子,好奇,认真。竺爷爷负责,严谨,亲切,热情。一朵杏花,很巧妙的把这他们联系在了一起。纵观全文,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动作,几乎都和这朵杏花有关。不信你看,“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认真和负责已经深入到了他的生活之中。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映。“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啊!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他们的对话,你就会发现,本文对话的巧妙了。言为心声,很有道理。

  竺爷爷的话语都不长,语言干净利落。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还有:

  “什么事情啊?”

  “什么时候?”

  “是第一朵吗?”

  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通过进一步的诵读体味,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真切的表达出来,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鲜明,这样本文的主要目标也就达到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