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本学期为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新增加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的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这个自然段我将它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来解决。)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红军战士们争着到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了朱德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他累着,藏了他的扁担,但他又连夜做了一根,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二、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室查阅、询问家人搜集朱德的有关资料,使朱德这一伟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师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第二自然段解读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学生自由读后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从中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仓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
    用简笔画表示出“陡”的意思。
    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形势,提一下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
    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难。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
    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第三自然段解读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
    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三、拓展延伸
    选一题: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