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教学设计之二

浙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下雨》是浙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下雨天,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文章内容浅显,结构相似。于是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

  一、表演导入、激发情趣
   1、导语: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小雨点,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一生上台扮演小雨点)
   2、 小雨点: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结交这么多好朋友。为了表示我的感谢,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品《下雨》。[附小品《下雨》的内容:早上上学时,奶奶大声喊:“小玲,小宝,快点,上学要迟到了!”小玲、小宝齐答:“来了。”两人吃好饭一起上学去。走到门口,小宝看了看天空,又回过头来。奶奶问:“怎么又回来了?”“我来带把伞”,小宝边说边拿着伞跑出了家门。放学了,下起大雨(出示CAI课件),奶奶在家里着急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说:“雨下的这么大,小宝带了伞,不要紧;小玲没带伞,衣服一定要淋湿的,这可怎么好呢?”]
   3、 大家想把这个小品故事接下去吗?那就要我们一起认真地读课文。
     [点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好奇心会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求知。因此上课伊始就把生活化的表演搬入课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动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心。]
  二、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 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读准字音。
   2、 检查读——指名个别读,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评议纠正。
   3、 默读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思考: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小玲?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宝?
     思考后交流,概述课文内容。
     [点评: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理解了文章的结构,为下一步地深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以演代讲,掀起高潮。
   1、 细读课文2-4自然段(写小玲)
     要求:边读边划出奶奶和小玲的动作及说话的语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2、 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3、 表演。
     A、 同桌根据划的内容自由对演小玲和奶奶。
     B、 请一桌同学上台表演。师出示要求:请下面的同学当导演,认真观看,看到哪里演得不好,可马上喊停,说出理由。
     C、 在表演的同时,教师结合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同时结合表演理解词语“连声称赞”的意思。
     D、 再次深入表演(学生可自己找朋友对演)。
       [点评: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这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它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同时把“读、演、评”融为一体,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境界。]
  四、学法迁移,自主学习。
   1、 导语:看了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导演们的精彩评论,我才知道我们小朋友是这么聪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小宝回家”这一部分演得更妙。
   2、 回忆刚才学习的方法是怎样的?
   3、 反馈交流。
   4、 学法迁移,自学“小宝回家”这一部分。(学生自由合作)
   5、 表演(教师结合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理解“他的衣服全湿了,头发上还不断地往下滴水珠。”的句意及表演;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关心”,用“关心”进行说话训练。
     [点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演,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而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五、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1、 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因为(),所以奶奶称赞他(她)是个好孩子。
   2、 导语:我们班也有许多像小宝那样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点评:在课文接近尾声时,我设计的这个句式训练,目的在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情感,丰富课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