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德的扁担》被删出小学课本说起

浙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据媒体报道,被人们称做“红色经典”的范文《朱德的扁担》《在艰苦的岁月里》《欧阳海之歌》等,不久前又被删出了“人教版”的小学教材。此前已有《狼牙山五壮士》在上海编写的小学课本中被删除及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选择剧目引起争论的报道。更早一些时候,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删掉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古典名篇《将相和》《孔雀东南飞》,而代之以金庸的《飞狐外传》的报道也曾闹得沸沸扬扬,引起热议。语文教材与时俱进,适时进行调整,本来无可厚非,但掌握取舍生杀大权的专家们给出的一些理由以及流露出来的教育理念却不能令人信服,很有稍加辨析的必要。
  “时代过了,时代观念转变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又那么优越”,《朱德的扁担》等课文中反映的精神过时了。这是主张删除这些课文的一个代表性观点。大家知道,精神的东西虽然是在一定时代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但某种精神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在现代化建设中,包括语文教材编写在内的各项工作都需要更新观念,但更新观念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不能轻易丢掉被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观念。莫说是《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教材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官兵一致等革命精神,就是《将相和》中体现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是战胜困难,推动改革和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永远应当继承的传家宝。至于因为现在大部分孩子生活环境优越而成为删除这些课文的理由,更是缺乏说服力。这些年来,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西方不良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渗透、网络病态现象(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欺骗等)的侵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误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等原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正在对孩子们失去约束力和感召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让孩子们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重大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遗产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中,从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先进人物的成长中,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那些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容易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省市的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有些人以上述观点为由,反对把《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剧目作为教材入选。凡是看过这些剧目的人都清楚,《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一样,都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的。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光辉篇章,多少年来,孩子们正是在这些作品所歌颂的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献身精神、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之下,在大人们讲的“解放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偶像和人生坐标,源源不断地吸取着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些作品中展现的正义战争可歌可泣壮丽画卷说成为“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又怎么能把传承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向孩子们灌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的教学活动,斥之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笔者最近从《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则资料:以色列政府将每年4月20日定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前总理沙龙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受难者的名字、故事、形象“深入到我们的孩子及子子孙孙心中”。他们怎么不担心这种传统教育给孩子们“留下阴影”呢?强大的民族必有信仰,信仰凝结着民族历史精华。现在,政界、学界有些人明里暗里都在倡导不加分析地与西方“接轨”,把别人丢弃的垃圾捧为至宝,西方国家许多真正的好东西,像这种把苦难历史当成民族财富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为什么就学不到手呢?
  以前一些课文“过早地以意识形态观念导入小朋友的心灵是不妥的”。在主张把《朱德的扁担》等课文从语文教材中删除的诸多理由中,这个观点最有“高度”、最为露骨,因而也最为荒谬。什么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见解、信仰和追求,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方向,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都要竭力维护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高度重视对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国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意识的形成期,可塑性很强。利用这个黄金时段,在他们纯洁的心田里灌注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早期的意识形态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决定性意义。随手翻开一本人物传记,从中都可以发现,大凡精英人物,无不在孩提时代就受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意识的熏陶,早早就立下了报国之志,才有了后来的报国之行,最终成为栋梁之才。
  有学者指出,中国语文与母语、汉语、中文等义,像国歌、国徽一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是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维、民族品格、民族特质、民族智慧的奠基者、培土者,语文教育被认为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人们的思维活动与语言不可分割;在一篇文章中,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也不可分割,所以语文教材编写从来都是把人文性、工具性、知识性等密切结合起来,强调以语言为本体,以人文为灵魂。这些本来早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又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道理,近些年来却频频遭遇挑战。有些人受“淡化意识形态”、“告别革命”、“拒绝传统”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在语文教材建设中极力推崇重术轻道的工具论,批评过去的教材把“道德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看得过重”,公开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的要求唱反调。梁衡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2002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甚至回避事关民族大义、爱国主义传统等大是大非问题,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这些否定语文教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人文特性的奇谈怪论是不是否定一切意识形态和人文精神呢?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从周杰伦的《蜗牛》被上海市教育部门推荐给上海中学生传唱,《飞狐外传》被北京市列入中学语文教材,而《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以及鲁迅的一些文章、古典名著被从语文教材中删除的情形来看,这些人要否定的其实只是革命的意识形态,先进的意识形态,用这些人推崇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焉能不步入歧途?!
 
上一篇:引导与启发     下一篇:《朱德的扁担》电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