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月食》教学设计之二

老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 ) 镰( ) 蓝( )
      钓( ) 廉( ) 篮( )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
   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
   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 指导读第3 、4 、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