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本课以校本教材《古诗接龙篇》为依托,以一句首带动多句诗的学习,以一首诗带动一组跟节日有关的诗的学习,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神话故事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使品读层层递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悟、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体现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情境和画面,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拉开节日的话匣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
    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这个“乞”字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的字音变调。生齐读。师简介诗人。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板书疑问:什么叫“乞巧”?古人怎样过乞巧节?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吧。
  二、多种形式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确——自由读古诗、指名读。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整体感知)
  三、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过“望文——联系诗句,生义——体会意思。”感受这两个字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
    “今宵”是什么意思呢?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
     课件出示:宵——霄
     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再细细品味。
     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你们看,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图)群星闪烁,犹如颗颗宝石。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课件放大两颗星
   2、简介牵牛星和织女星。
   3、入情入境说神话故事: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这是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利用插图,配乐慢慢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淳朴的牛郎和善良的织女被这无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两头,然而却阻隔不了他们追求人间真爱的决心,王母见此情此景,也被他们所感动,最终便同意让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渡河桥。喜鹊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纷纷从天上飞来给牛郎和织女搭桥,好让他们相会。)
     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4、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感受带进诗句读。(个别指导→齐读)
   5、诗词剪辑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温馨美丽而又凄婉惆怅的节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提咏,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诗篇。许多诗人以“牵牛织女”为题,寄托情思,写出了浪漫、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逐句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问:你最喜欢哪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三〉吟咏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呢?
    1、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试着读读三、四行,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向织女乞巧
    2、乞巧节的由来
     (1)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什么把这一天叫做乞巧节呢?
       课后资料袋告诉了我们,请自由读读。(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课件出示: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2)绘声绘色说乞巧
       是啊,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瞧,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图)怎么样,快说说吧。从同学们的惊叹声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对织女心灵手巧的羡慕。据说织女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间的女子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引读诗句。
    3、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灵手巧。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是指数出了有几万条吗?(不是)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地引读诗句(个别指导→齐读)
     (1)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小河边,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热闹啊!谁来读。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织女啊,快飞下凡来。谁来读。
     (3)望穿秋月,丝丝红线,纵然穿尽,也无法表达我乞巧的诚心。一起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诵读想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古人多么喜欢的一个节日啊。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表达方式)
    5、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让学生填填《乞巧歌》
     大屏幕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你发现他们仅仅是在乞巧吗?还在乞求什么?再来读读《乞巧》这首古诗。
     (2)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求些什么吗?”你们想吗?
       说说你想乞取什么?你们愿意为老师、同学和家人乞求什么呢?
     (3)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美满幸福的生活)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
        让我们一起发出内心的乞求吧!
        (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四、咏叹经典,品味传统文化
   1、师生合作读:
     师:……仰望清朗的夜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茫茫的银河——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仰起了头——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配乐朗诵。
   3、诵读节日诗篇
    (1)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三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在你的《古诗接龙篇》中,你读到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等)
    (2)大屏幕相机出示: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