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性学习”变得触手可及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既然综合性学习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专题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培养语文能力,同时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可是,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呢?我真有些茫然。我再次细读这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这一要求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途径等方面的建议。我想,还是先照着这个要求布置下去,看看学生的情况后再说吧!

 

  可是,等学生把收集的资料交给我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

 

什么是文化?

 

  当学生把他们收集的资料交到我手中时,我傻眼了:除了少数学生照着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查找了关于剪纸、春节、端午节的资料以外,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查找什么资料。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呢?以前他们查找资料也是很积极的呀!我感到很困惑。

 

  再次翻开教材,《孔子拜师》所蕴涵的文化是关于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盘古开天地》所蕴涵的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介绍了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绘画瑰宝。 “日积月累” 借助生肖邮票, 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本单元的内容都在讲“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跟他们谈“文化”似乎有点高深,有点玄乎。他们所理解的“文化”大概只停留在“文化知识“这个层面,可是我们又不能也没办法告诉他什么叫“文化”,得让他自己去体验、去了解。究竟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才是学生能理解的“传统文化”?我又把教材仔细地读了一遍,教材中出现了剪纸、对联、中国结等很多特具民族特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行,先从这些熟悉的东西开始吧!于是,我第二次布置了查找的任务;分小班去查找像剪纸、对联、中国结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的相关资料。这一次,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找到的资料也多得多了。

 

  面对学生找来的资料,我再次反思:

 

什么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可是,这些就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了吗?好像离我们泸州太远了点,与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点。“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周林主任。他说:传统文化跟各地的习俗有一定的关联,就如吃花菜,四川的吃法和江苏的吃法就不一样。听了周林主任的话,我恍然大悟,让学生去调查和了解我们泸州所特有的习俗、物产、风景、古迹,还有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民族的东西,不就让他们触摸到“文化”的外壳了吗?

 

  于是,我和同学们展开讨论:我们泸州有哪些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地方建筑、特色小吃和地方风俗?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我们列出了下面的“菜单”: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民间工艺:剪纸、中国结、泸州陶瓷、分水油纸伞、竹筷……

 

  民族艺术:脸谱、川剧…… 

 

  地方特点:酒文化(“老窖”“郎酒”)……

 

  地方建筑:白塔、钟鼓楼、龙脑桥、百子图……

 

  饮食文化:泸州白糕、泸州“林黄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