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疑点·原点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我的思考】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过程。当我们在教学情意浓浓的记叙文时,当我们在欣赏诗意盎然的散文时,通过情境的创设,我们总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我们遇到有着严密的逻辑,较理性的表达的说明文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科学知识,也就在这自然而然中,我们会利用各种方式、途径,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上《花钟》一课,这亦是说明类的文章。听完课,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自然是明晓的,但对于文本的优美文字,学生的感受并不到位。

 

那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常识性知识的学习融合得更加自然,使之浑然一体,不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真正成为一堂语文课?我在思索着,探究着。

 

  【“他”的案例】

 

这位老师所教的是《花钟》一课的第一课时,老师在导入课题之后,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交流学习生字,然后进行了第一段的教学。以下是这位老师第一段的教学设计:

 

  一、感受花的美

 

1.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花?(学生读文,讲花名)

 

2.(课件:出示各种花)学生认花,说花名。

 

3.学生谈感受。(课件: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齐读。

 

4.说说哪一种花是淡雅的?哪一种花是艳丽的?

 

  二、认识花钟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写花开的句子。

 

2.反馈:学生读句子——同桌互读

 

这里的读不够充分,读有些匆匆过场的味道,没有很好地抓住语言文字进行重锤。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同桌合作读

 

  三、摆放花钟

 

1.小组合作:摆放花钟

 

2.师生合作。(课件:动态的花钟,演示不同时间段开的花)

 

3.(课件:花钟上面的时针去掉)

 

理解句子:“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4.布置任务:课外找其他时间段开放的花。

 

  【我的分析】

 

课堂亮点

 

介入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老师通过预设,带领学生从感受花的美、认识花钟到摆放花钟,层层深入,为学生难点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欣赏了各式的花钟,认识不同种类的花,以及花钟在不同时间开出不同的花的动态演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摆放花钟,为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课堂疑点

 

偏离整合需要,情态有欠缺。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课堂中,动情地朗读少了,语言的训练没有了。这一过程中,朗读教学缺少了一个提升的过程,读书声成了一种装饰,成了一种附属品,学生对于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显然也是不够的。这样似乎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这样不就偏离了我们借助多媒体、动手操作等途径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设计初衷了吗?

 

分析原点

 

常识性的语文课怎么上?

 

我想:常识性的课文,较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更强。教学这类课文,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以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在学生心理上的同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语言,让语言、知识和精神在转换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见畸,使之成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