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根据课题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发问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课例描述: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一句话同学们知不知道:“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只学不问,哪来学问。”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了不起的学生。你们是了不起的学生吗?
生:是(凭借学具,演示赛马)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田忌为什么第一场输了,而第二场会赢?
师: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田忌和齐威王是怎样赛马的。请同学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2、14、15、16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扑克牌,演示赛马的过程
生:(兴趣极高)
师:(巡视)说说你们小组为什么选择这6张扑克牌?
生:(拿着8、5、3、7、4、2六张牌上来摆放,边摆边说)
8 5 3 8 5 3
7 4 2 (第一场) 2 7 4 (第二场)
齐威王赢田忌赢
(明白关键所在)
师:那么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
生:(小组交流)关键在于调换出场马的顺序。
师:(出示扑克牌)
齐威王 9 8 7
田忌 6 5 4
生:老师,你摆错了,这样田忌第二场赢不了。我来摆。
师:好呀!(请生上来)
生:(摆来摆去就是不行)
师生:得出结论,不论田忌怎么调换顺序,都赢不了齐威王。
师:就调换出场马的顺序行不行?
生:不行。
生: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师:我是齐威王,你们是-(田忌)
田忌,你们先出什么马?
生:我们先出下等马。
师:那我也出下等马,谁赢?
生:你赢。
师:但课文中的齐威王有那么谨慎吗?
生:没有,那课文中的齐威王是怎样的呢?
生:朗读齐王与田忌的对话。
师:要是孙膑不在场呢?
生:朗读田忌与孙膑的对话。
师:(指着板书)这些条件能缺吗?
生:不能缺。
师:缺一不可。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说得流畅)。
师:孙膑可真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们也了不起,学会了边学边提出问题,还学会了像孙膑一样,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叫得最响亮的声音。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
1、教师“目中有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中,只有在“我——你”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产生灵动的思维,体验美好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纵观本堂课,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占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促进者,这从教师的课堂语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而学生则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多方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之中。
2、教师“胸中有本”,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胸中有本”的“本”即指教师在深入钻研、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立足于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教本。它应该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之本”,而不是陈旧过时、毫无生机的“僵死之本”。而这“本”的根最主要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就是“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提问”上,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创新事物都源于人脑中的起始问题。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真正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本文本身就是一个智慧故事,其主人公孙膑正是一个很会动脑、很会思考、很会做事的智慧人物,让学生在感受孙膑智慧形象的同时学会提问,应该是一个富有新意、极有价值的“胸中之本”。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他们的确学得有滋有味,非常主动。如果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过去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合理分配力量的道理上,那么学生势必会学得十分被动,一堂课学完,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无非是几个标签式的空洞的词语。可见,教师胸中有无“鲜活之本”,将直接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否。
3、教师“手中有法”,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课堂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精心构建出来的教本,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效地转化为适宜于学生学习的学本,要带领学生顺畅地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最终使学生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在教学中为了克服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错误趋向,我经过再三思考、推敲,终于找到了这种在思路上抓重点词,在语言上问人、问事、问理的提问方法。从本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已经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尤其是从课末时学生提出的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有一种明晰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教师只要做到“教法学法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真正地得到保证,落到实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