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实录之二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背全诗)
  师:能把它默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
  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
  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