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教学建议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说明
  这篇看图学文有三幅图画。一幅大图是卢沟桥一侧的全景,可以看到卢沟桥有许多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狮子。两幅小图是两根望柱上的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
  课文着重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从课文中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卢沟桥狮子特点的描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逼真地写出狮子的形态特点,并用“好像……”等句式引发人们的联想,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卢沟桥的狮子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字,其中14个要求学会。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应准备课文挂图,或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和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同时,有条件的,可以布置学生观察当地的石狮子,看看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揭示课题后,可跟学生聊一聊,谈谈各自对卢沟桥的了解。让学生带着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来学习课文。然后,指导看图,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3.可围绕思考·练习2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重点探究。让学生阅读此段课文,思索:“课文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把几种形态的狮子概括地说一说。还要结合“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自读中想象,在引读中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具体表达出来。如,“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水声淙淙,好像美妙的音乐,小狮子陶醉了。”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可先让学生看看第二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明白还有好多狮子的形态课文没有写出来。再引导学生看两幅小图,想想这两幅小图上的狮子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描写中找一找。引导学生试着用“……有的……好像……”表达出来。如,(1)有的大狮子笑得咧开大嘴,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小狮子也笑得那么开心,大概是受到母亲笑声的感染吧!(2)有的大狮子把两只小狮子搂在怀里,好像是太用力了,小狮子疼得直叫唤。最后,要鼓励、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外、插图外的狮子的形态,如发怒的狮子、奔跑中的狮子、酣睡中的狮子,并用上述句式练习说话。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4.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思想情感。第1—3自然段的朗读应体现欣赏、赞美的情感。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有历史的悲壮感。第2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可采用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和老师范读、引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让学生通过自读和听老师的范读,体会表达狮子形态、动作的词语。如,“蹲坐”、“低着头”、“偎依”。“藏”要读重音,“好像”后面的联想部分要读得慢些、轻些,要体现出是在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转换成画面。
  背诵第二自然段,可以先把整段话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这段话先总述“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再写狮子的大小,最后写其形状。接着反复读几遍,读熟了,按要点背一背,最后把整段话背下来。也可以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练习背诵。先摘录“真有意思”、“有大有小”、“形状”、“蹲坐”、“低着头”、“偎依”、“藏”、“按”等词语,然后看着这些重点词语试背原文,背不下去再看课文,再背,直到背熟为止。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要指导学生读准“联、侵、抗、概”等字的字音。“联、侵”是前鼻音;“抗”是后鼻音;“概”读gài,不读kài。要指导正确认识“概”的字形,最右边是“”,不是“无”。
  本课生词教学,有的可联系已学课文,有的可结合插图,有的要联系上下文。“联拱石桥”可联系《赵州桥》一文,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各个石拱相互联接,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望柱”可引导学生看图,体会到“望柱”就是桥栏板之间的柱子。“歇后语”、“大概”、“形态各异”可结合上下文理解。“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语的谜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就是一句歇后语。“大概”,相当于很可能,是推测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