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 读中想象:《牧童》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