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徐文长》教学反思之一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通过对徐文长小时候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重点是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
  一、找准关键点,直奔重点
  为了完成“将课堂作业纳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个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徐文长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的两处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直接围绕这两部分展开教学。以“徐文长怎么解决?他的办法妙在哪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自主找到答案后,首先理解徐文长的办法是怎么做的,再品味办法的妙处,接着抓住动词了解写作方法,最后学会运用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手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按照这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大大节约了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能感受到学生对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点都能较好的掌握。
  二、突破重点的方法合适
  在学习提水桶过桥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自主找到徐文长的解决办法后,先让学生自主读,同桌交流这个办法是什么,在学生的读和说中理解这个办法是怎么做的,接着顺势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解决办法的妙。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对课文的理解,每一个问题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为什么要把两个木桶放到水里?为什么是轻轻巧巧地走过走桥?等等。对文本的学习后,又注重了对语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关注描写徐文长动作的词语,学习表达。这一个过程体现了对语言的训练,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最后总结加强了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而第二件事——竿上取物,学生的表现多,体现了学和放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练中学习,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学生都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三、作业训练恰当
  这节课的作业设计选用了本课《课堂作业》中的语段阅读。这个作业内容紧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利检测。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我还能想到从竹竿上拿到礼物的办法是什么?”我提出:你也可以像课文那样,恰当地运用一些动词,帮助你把解决办法写得生动具体些。”这是不仅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表达的过程。使得训练有价值,达到读写结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