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片断赏析之一

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使用教材: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表达等语文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懂得寓意,在读中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辅材料:简笔画、动物贴图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师: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小朋友们打开了。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出示动物贴图并板书:狐狸、乌鸦)
  师: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狐狸非常狡猾,一肚子的坏主意。
  师: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鸦的羽毛乌黑乌黑的,叫声又粗又难听。
  师: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初读正音,了解大意。略)
  二.进入情境,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读本段,读懂内容。(老师板画大树,占据整个黑板)
  师:(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狐狸和乌鸦的家在哪里?请把它们送回家,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贴图)狐狸的家在大树底下的树洞里。乌鸦的家在大树上。
  生:乌鸦住在楼上,狐狸住在楼下。(众笑)
  师: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齐答:邻居)
  师:这对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往下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一段)
  师: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这里为什么不用“拿”、“取”,而用“找”?
  生:用“拿”、“取”都不好。如果用“拿”和“取”,说明乌鸦已经知道这片肉在那里,就用不着“找”了。
  生:我从“找”字看出,乌鸦肯定是东瞧西看才发现这片肉的。
  生:“找”字说明这片肉来之不易。
  师:乌鸦妈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肉却不肯吃,要留给自己的孩子。读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真是一位好妈妈!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本段)
  师:这时狐狸出来了。(贴图)他“谗得直流口水”,那谁能画一画狐狸的口水?(生板画,在狐狸的嘴巴下画了很多滴口水)
  师: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为狐狸谗得一个劲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师:(赞许地)画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谗的狐狸呀。读读这一段,读出狐狸的谗。(生练读,略)
  4.学习四——八自然段
  师:嘴谗的狐狸“想了想”,仔细读书,联系下文猜猜看,他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狸想:—————————。)
  生:狐狸想:多肥的一片肉啊!如果能当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狸想:呵呵,一顿美餐来得全不费工夫!
  生:狐狸想:对!有办法了,如果我能让乌鸦张嘴,那块肉就是我的了。
  ……
  师:狐狸只“想了想”,就想出了这么个坏主意。说明——
  生:狐狸太狡猾了!
  ………………

  教后记:
  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自己总结了一下,有四点做得不错。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 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第二自然段从“找”字入手,通过比较辨析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动笔添画,准确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紧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联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内容,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添画理解,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