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我国古代的两首名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美景,后两句写景中之人,而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谙”、“塞”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词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讨论词和诗的区别。
    (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唱,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而诗的字数是非常整齐的,如五言诗就是句句都只有5个字,七言诗句句只有7个字。诗格律严谨,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稍作说明,不必过细,让学生有大体的印象即可)
   4、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
   2、学习生字。
    生字卡片出示“谙”。
    谙:左右结构,应读“ān”,不要误读成“yīn”。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理解字词含义,逐步感悟各句的意思。
    江南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蓝:草名,兰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染料。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词句的意思。
    (1)、播放多媒体课件:江南美景。
    (2)、结合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小组内讨论每一句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相补充,交流。
    (4)、教师小结。
       词句大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火一样,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兰草一样碧绿、清澈。怎么能不回忆起江南呢?
   6、思考:读了全词,说说江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江南好,江南如诗如画,江南人杰地灵,江南如人间仙境……)
  三、细读,理解词意
    默读全词,边读边思考: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色彩)
  四、精读、品悟感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好吗?
    (2)、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
   2、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赞叹)
    小结:是啊!诗人也和你们一样不住地赞叹“江南好!”以至于人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美丽的江南!时时怀念美丽的江南!
   3、课件出示
    能不忆江南?
    应该回忆江南。
    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词。
    自由练读——小组读——表演读——男女赛读
    (听课件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用江上的朝阳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六、作业设计
   1、辨一辨,再组词。
     塞(  )  蓝(  )  谙(  )
     寒(  )  篮(  )  音(  )
   2、填空。
    《忆江南》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深化理解
   1、指名背诵《忆江南》,师生评议。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张志和)
   3、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引入意境。
    ①、板书课题:《渔歌子》读题。你从课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相知道什么?
    ②、简介作者。
      张志和: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今浙江金华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词,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流利;学生试读。
   2、学习生字“塞”,上下结构,是一个多音字。要“西塞山”中读“sài”,在“塞子、瓶塞”中读“sāi”
   3、生默读词,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按照学习前一首词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4、师归纳。
     西塞山:山的名字,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
     箬笠:竹篾、竹叶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的雨衣。
     不须归:不必回去。
     词句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长得正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人不想回家。
  三、细读,感悟词意
   1、读时感悟词意,边读边想象词的画面。
   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镢鱼、微风)
   3、引导学生想象:这一幅生动自然的春天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幅春的画面吗?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4、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不须归”的?
    (多方理解,如:可以理解为“不必回家”,“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会影响户外活动;这儿的景色使渔夫陶醉了,也许他并不在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
    在理解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使大家“不须归”,从而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算得的乐趣。

  [板书设计]
               21 词两首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