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松鼠》说课设计之一

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双城市第五小学的陈美玲。刚刚我的搭档刘安美老师已经对《那只松鼠》一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下面就由我来针对这一课将我们团队于备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说学情
    教材和学生无疑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中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决定着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它们毋容置疑地成为了我们备课过程中所要考虑和分析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利用好这两大资源,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备好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备课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研读教材和学生。
    首先,我想说一说我对这篇教材的理解。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我”与一只松鼠的故事。我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在一次偶然中逮到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松鼠。可是,当发现被逮的松鼠变得绝望、抗拒、恐惧时,“我”改变了初衷,放掉了那只松鼠,而且还时常惦念它,甚至还会梦到它。叙述中,通过对松鼠心理的猜测,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流露出“我”和女儿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善良之举。这种仁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情往事,耐人寻味。这也是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一颗种子。在写法方面,这篇课文细致的心理描写及倒叙的记叙方式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从学段的划分上,他们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五、六学年的同学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做好承上这一基础的奠定工作,又要做好启下这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切实的帮扶作用。

  二、说设计理念
    每一个教学预案的形成都应该有一定的理念作为指导。也就是说设计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紧密结合教学预案,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及文本特点落实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之中。
    设计本课的时候,课标中的那句话再一次跃然于我的脑海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设计中于多处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的过程中,达成情感共鸣,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创造有力条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预设的首要工作。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四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初步了解“倒叙”的记叙方式;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
    3.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
    4.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认识“股、厦、褐”等11个生字,会写“续、股、秒”等12个生字。
    在以上目标中确立本课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我们团队考虑了很多。先是参照了我编入《语文教学设计》中的那篇设计,将“揣摩‘我’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心灵美”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再三斟酌之后又觉得似乎不太合适。特别是“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这一点。我们觉得这种感受应该存在于学生的个性体验之上。它应该是参差不齐的,绝对不应该是整齐划一的。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应该是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让大多数同学受益的,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活动的一项内容。这样它才不会失去指导课堂方向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我们将“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定为这一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又将“引导学生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确立为这一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的所在。想要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关键点在于孩子们能否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预设中,我们在引导学进行各种方式阅读的基础上,除了在重点词句上做文章之外,还适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批文入境,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希望借此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界定,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计划用2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具体的教学活动预设及设计时的一些粗浅想法和大家交流。
    为落实目标中的前三项,我们在第一课时中设计有一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互动激趣,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三环节:咬文嚼字,明情悟理。
    第四环节:巧用板书,认识倒叙。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随说练笔。

  第一环节:互动激趣,引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们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要尽量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怎么做取决于执教者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时间关系,我想直接和大家交流一下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在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这一部分,在学生已经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读文后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抓住关键词“逮——放——念”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咬文嚼字,明情悟理。
  在第三环节的教学预设中,我们要重点解决第二个教学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这一环节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习“逮松鼠”。
  (二)合作学习“放松鼠”。
  (三)自主学习“念松鼠”。
  先来说此一层次:
  (一)引导学习“逮松鼠”。
  这里首先安排一次默读。让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逮松鼠的部分),边读边用横线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或词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逮松鼠的句子或词语,并将自己读这些词句时候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松鼠外貌、动作进行描写的相关语句来体会松鼠的可爱至极、活泼伶俐。再通过对“蹑手蹑脚、跑东窜西、瘫坐、喘着粗气”以及“……”的理解来体会“我”逮松鼠的不容易。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对上面所提到的重点词句及标点符号进行理解。同时巩固一些简单的解词方式。
  在交流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再次读书的机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在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读。以达到读、感相互作用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读促感,以感促读。最终达到阅读和理解的双丰收。
  (二)合作学习“放松鼠”
  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多么活泼伶俐,惹人喜爱的小松鼠呀!现在它已经属于你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处理它呢?这里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否则就达不到那种拉近的作用。文中的“我”是不是也像你们这样想、这样做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6、7自然段:和前面一样,用横线划出描写松鼠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体会“我”的心情。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然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松鼠的内心情感以及“我”情感态度的变化。
  比如,学生找到这句话:“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们就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也不能动的“小俘虏”……。让孩子们到情境中去感受:你绝望的是什么?你抗拒的是什么?你乞求的又是什么呢?除了绝望、抗拒、乞求,还有别的情绪吗?你能体会乞求后面那串长长的省略号所饱含的深意吗?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我们赋予松鼠以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松鼠当时的各种情绪,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松鼠的这种情绪已经被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这又一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理解“我”放松鼠的行为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来阅读这一段的时候相信效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