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之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