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露珠》的教学想到的几个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请学生准确说出:小露珠和钻石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的;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的;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它们都是的。
  接下来老师请学生仿说: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的小青蛙。”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早哇,…………的小蟋蟀。”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早哇,…………的小蝴蝶。”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仿说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哪个更贴近。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读一遍最贴切的句子,也可读自己写的句子。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青草一样碧绿的小青蛙。”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小露珠对小青蛙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小提琴一样动听的小蟋蟀。”挂在草秆上的小露珠对小蟋蟀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飞舞的花朵一样美丽的小蝴蝶。”点缀(zhuì)在花瓣上的小露珠对小蝴蝶说。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小露珠消失了”的环节。
  老师的要求很明确: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学生对朗读语气的理解是模模糊糊的,不能准确说明该用怎样的语气。
  老师对自然段做了分解处理来请学生再读:
  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这是“活泼、喜悦”的。
  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这是“轻缓、惋惜”的。
  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这里是“依依惜别”
  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这里是“活泼、豁达”。
  这样的明确指导,学生再读时语气贴切的程度比老师的范读或模糊感知要到位的多。
  (四)读写结合的环节。
  课的最后,老师用略带抒情的语气说:“让我们一起写一首小诗吧。诗的题目是:明天,我就是那颗小露珠!”
  这个题目是让孩子在童话的氛围里写,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学的本就是一个童话,而老师的题目把小露珠变成了“我”,比原先的课文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童话的特点。再者,这个题目中的“明天”大有讲究,一是原文中小露珠最后的话是“我明天还会来的,”再是“明天”让学有了想象和创生的空间。
  老师的提示也是很有效,很明确的:
  如果我是一颗小露珠,我还想到哪里去?我会做些什么?我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会有什么喜悦与悲伤?尽量尝试在诗中用刚学过的比喻句。
  这里面既有写诗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而诗的内容和学过的文本又能紧密联系。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有话说,说的话紧贴学过的文本(内容和方法都源于文本)。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做的结果是全体学生的小诗写的既有童趣,而语言上又相当到位。
  三、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似乎这个话题不该在评论课堂的文章中出现,但实际上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它。现在普遍的情况是教师们听课时,关注的都是教师怎么教,甚或是教学技巧(艺术)的东西,在听名师的课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诸向阳先生在《一次刻骨铭心的评课》中说:
  一上完课,许多听课老师对我说:“你的课上得很精彩。”一位来自姜堰的老师来到我面前,说:“诸校长,你上得太好了,我来之前也刚刚上完了《小露珠》,发现你课堂上重点和难点都突破了。”
  走出小圆厅,听着老师们的赞美,我的心情跟屋外的阳光一样灿烂。
  我不知道小语界其他名师敢不敢坦露自己上完课的这种心迹,诸先生在这一点上是很让人佩服的。
  听课的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激动呢?因为他们听课时眼睛一直盯着教师,看到的是教师,对教师的招式暗暗学习,比学生听的要认真的多。
  也确实如此,诸先生的教学技巧确实应该用优秀来形容,他的每一个手势、动作都是那么和谐,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准确,评价的语言似乎很贴近学生的心灵,教的每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课堂节奏不急不缓……眼睛只盯着老师,这真是一堂让人感到很舒服的课。
  可是在参加了研究中心的录像回放,集体评议后,诸先生感慨的写道:
  没想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老师们都提出了批评意见,一堂颇为得意的课竟然被批得“体无完肤”。
  ……
  两个小时的录象回放评课,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至今我还时常沉浸在那晚的评课中。
  诸先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新教育研究中心评课时关注的不是他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这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的听课或者说观课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王荣生先生甚至提出:“听课,需要观察者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效的听课,需要观课者掌握观课的门道。”这个“专业训练”很有必要,但显然我们教师离王先生的期望差距还太远,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呢?以新教育研究中心观课方式为例。在给山西绛县培训的《受训教师须知》中有这样的话:
  请您务必面向学生、靠近学生就座,目光尽可能不要放在上课老师的身上,而要做好跟前具体某个学生在整堂课上的学习清单,同时用余光观察整个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事情(请利用研究中心提供的观课表来进行课堂观察)。在课后,你可以及时将课堂上观察时所产生的感受、想法写下来。
  这样对没有一点听课专业训练基础的老师来说,他可以基本上能做到把目光投向学生。投向学生的理由很简单,老师教的最终指向是学生。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诸向阳先生的课堂,我们发现,整堂课学生情绪上几乎没有多大波澜,尤其是15分钟后,学生进入了一种平静的冷漠的状态,以诸先生最满意的一个环节,教学小露珠和动物之间的对话借此进行比喻句训练环节为例,他说: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颇为得意,情景交融,寓比喻句的训练与有趣的游戏之中。而大家认为,游戏是可以的,但比喻句的训练不扎实,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既然教比喻句,就要把它教透。要讲清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在哪一点上相象。课文中已经有关于小露珠的三个比喻句,再造小露珠的比喻句难度太大,不妨造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比喻句,让小露珠跟这些小动物打招呼。造比喻句的时候要让每个学生写下来,交流时讨论谁造的比喻句最好。
  上面一段话其实含着很多信息。比如,知识教学的准确而非模糊,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展现优生精彩,训练的明确有效而非机械操练,充满智力挑战而非简单应答……在后面干国祥先生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都得到了逐一落实,扎扎实实做到了知识教学的精确训练,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做到了课堂上学生学得欲罢不能。
  以上简单的阐释,远远没有把关注学生的“学”阐释的清楚,但是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每一节课中都时时刻刻想着,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的个人展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会好一点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