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长城与运河》是一首回环复沓的现代诗歌。在我们吟之、诵之、读之的过程中,“不朽的诗篇”、“人间的奇迹”就从跃动的文字里丝丝潜入心田:
  ——“一撇一捺”组成“人”的惊异。“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具有审美超脱感的陌生化场景,容易引起儿童“惊异”的感觉,引发其艺术的想象:飞机上看长城和运河该是什么样子?“奇异的景象”又是什么景象?不能亲眼目睹,地图上的粗粗描摹也可以直观感受“形之奇”:“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途经7省、号称万里的长城,和“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穿越4省2市的京杭运河,恰好组成了中国汉字里最重要的“人”字。方正的“人”,中国的“人”:“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话说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世界上的两大人工奇迹,该是何等可敬可畏、可歌可泣!我们不禁要问:当我们的祖先还很年轻的时候,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书写饱经沧桑的“人”?
  ——巨龙与绸带描摹景的“形异”。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龙高高在上,见首不见尾,“蜿蜒”原本就是它的姿态,与绵延起伏的群山极为形似。龙更是我们民族的图腾,龙象之争、龙马精神始终在展示着力量之美。与它的图腾气质相似,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法国总统密特朗);“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英国首相撒切尔),“是一个伟大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美国总统克林顿)。而运河呢?“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丝绸之路”虽然已经被漫漫黄沙淹没,可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东方神话的阴柔之美却光芒不减。如果给“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它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流,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这怎不是“人间奇迹”?而这两大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骨肉与血汗锻铸的“质感”。以上“形”的奇异,足以使它们享誉全球。而支撑“质”的“不朽”与“动人”的,就不那么简单了。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到“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祝愿,“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见证,乱世中国自我保护的见证,由祖先一个个鲜活的骨肉铸造、数不尽的殷殷血渍凝结,万里长城,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骨髓里流淌的血脉、中华历史永不磨灭的伤痕——祖先苦难中不屈的奋斗才使它沧桑不朽。
  长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运河的挖掘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沟通。在没有公路、铁路、飞机的漫长岁月,这条“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的“绸带”,运兵运粮、运商运客,管着柴米油盐,也管着衣食住行,乃至南来北往思想的沟通、文化的交流:“不论运河怎样改道,也不论京都所在地如何变迁,运河总是将我国最富庶的广阔地带和历代京都都紧紧地联合在一起。运河是历代中央政权的生命线。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并且走向经济发达,运河是起着大动脉的作用。”(《话说运河》)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德州、天津、北京……这些运河边上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无不喝着运河的乳汁、流着运河的血液,乃至南水北调工程也还是通过运河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干渴的华北大地。如此巨大的功勋,怎不是“动人的诗篇”、“人间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