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说课设计之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此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上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相关链接:《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千古一愁,美的享受──《枫桥夜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