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教学实录——《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我姓薛。仔细看看我,有些什么特点?
  生:你人长得很高、很瘦。
  师:高好啊!站得高,看得远嘛!
  生:你的头很小。
  师:头小,智慧多。
  生:你的牙齿有点凸出来。
  生:眼睛小小的。
  生:脖子很长。
  师:脖子长好啊!天鹅的脖子多长,那是高雅!(众笑)
  生:你有点驼背。
  师:这是我向骆驼学习的结果。当然,我只能成为单峰骆驼。(众大笑)
  生:你的字写得很漂亮。
  师:(与学生握手)谢谢你,只有你夸奖我!要不然,我真的会感到很自卑的。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那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就不对了。(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才对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你们这样说都是对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师: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
  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读词语。将“贮存养料”的“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老师还没有教,8个词语你已经读对7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仔细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读词语,全部读对了。)
  师:(与学生握手)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我昨天预习过课文了。
  师: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问刚才没有全读对的学生)你发现了吗?
  生: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啊!
  生:(马上坐得更端正,凝神静听。齐读词语。)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这些词语你可能会读,但不一定读得好。谁能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词语,将“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多家了一个“地”字。)
  师:(指着“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请你再读一次。
  生:(仍然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
  师:看仔细,再读一次。
  生:(终于读对了,但很不流利。不习惯少一个“地”字的读法。)
  师:哪个读法顺一些?
  生:有个“地”字更顺一些。
  师:是吗?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自己读读看?在这里,多一个“地”字也可以。你觉得怎么读顺就怎么读吧。
  生:(自由、快乐地朗读)
  师: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谁再来读读?
  生:(读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出了沙漠的气势。)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像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一样。
  生:感到沙漠很可怕。
  师:读词语,或者读词组,就是要将词语或词组的意思表现出来。(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个“沙”字。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沙漠的。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沙漠里都是沙子,没有水。
  生:沙漠无边无际,很容易迷路。
  生:沙漠里白天的温度很高,有时要达到60多度。晚上温度又很低,有时会达到零下十几度。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沙漠温差大,气候恶劣。
  生:沙漠里只长仙人掌,不长其他植物。
  师:所以,一般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沙漠里。
  生:沙漠里风沙很大,会迷住人的眼睛的,沙堆也会移动的。
  师:所以人会迷路,很危险。
  生:沙漠里有海市蜃楼,也有绿洲的。
  师:沙漠也有美丽的一面啊。
  ……
  师:沙漠环境恶劣,谁能生活在沙漠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课文能读通吗?现在看谁读得好?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是这么想、这么读的。(示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插话)“喷着响鼻”,你见过吗?
  生:我见过。马会发出这样的声音。(生模仿马打响鼻,众大笑)马在看不起别人,或者认为别的动物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响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的。
  师:(赞叹地)老师都没有看到过。
  师:(继续往下读)你的脚掌又大又厚。(插话,自言自语地)看看我小红马的脚掌,轻快灵巧,跑起来“得得得”,多好听!(继续读)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插话)那么长几层眼毛?两层眼毛好看吗?(继续读)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哪!(插话)你们背上有个肉疙瘩,会怎么样?
  生:羞死人了!
  师:这么一想,再这么一读。你是不是好象看到小骆驼与小红马了?你能像老师那样读吗?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得绘声绘色)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读,把自己放到课文里去!现在谁愿意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生:(选择第二自然段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很投入。可是缺少了一点“妈妈”的温柔。
  生:(再读)
  师:这次“温柔”了!虽然你是男的。(众笑)
  生:(分别读课文3、4、5自然段,略)
  师:(生读第5自然段后)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能不看书读?信不信?
  生:不信!
  师:仔细听老师读。(范读课文第5自然段,故意漏掉“在沙漠里”三个字。)
  生:(纷纷举手)老师错了,错了!
  师:(故意装糊涂)没错吧!
  生:漏掉了“在沙漠里”。
  师:刚才我允许你们多加一个“地”字,现在也宽容一下,行吗?
  生:不行。因为漏掉了这几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才起作用,到了其他地方,比如草原上,就没有作用了。
  生:离开了沙漠,骆驼的这些优点都变成缺点了。
  师:看来这几个字真的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这几个字。
  生:(齐读)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小骆驼没有说,你能把小骆驼心里的话说出来吗?自己先准备准备。
  生:(自己练习说话后)我明白了我们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在沙漠里行走的时候就不会陷进沙子里去;两层眼毛可以防止风沙刮进眼睛里;驼峰贮存着养料,能让我们在沙漠里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