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感悟巧妙评价——两则教学案例比较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槐乡五月》一课有这么几句话:“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几句话以精练含蓄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槐花香味之浓烈。下面是关于它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仔细阅读这几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槐花非常香。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槐花非常香?
  生:从“香喷喷”“浓香”可以看出。
  生:“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槐花香味的浓。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现在,谁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句话,并读出槐花香味的浓烈呢?(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她读得不太有感情……(被“评点”的同学脸红了,头也低下去了。)
  师: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呢?(不少同学犹豫着,不愿举手,仅有几只手孤零零地举着。老师找了一名学生朗读,依然没有太大进步。)

  【案例二】
  师(启发地):“清香”“醇香”“浓香”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清香是说香味较淡,醇香是指香味纯正,浓香是说香味浓郁。
  师(赞赏地):你理解得很准确!请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这个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连用这三个词。后面的省略号又有什么含义呢?(生细读,思考。)
  生:这三个词都描写了槐花的香味,
  但香味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浓。
  师(鼓励地):你体会得很好!
  生:联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可以看出,省略号说明槐花的香味越来越浓,四处扩散。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同学们,通过这一番品读,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作者仅用几个词语就把槐花香味的变化写出来了。
  师:作者的语言真是精练传神,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那么,谁能把槐花的浓香读出来呢?
  (生读,不够有感情。)
  师(微笑着):你的朗读让我闻到了槐花的清香。
  (生争相举手朗读,一生读,较有感情,进步不小。)
  师(兴奋地):我已经闻到槐花的醇香了!请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读得更“香”?
  (生感情激昂,投入阅读,不一会儿便跃跃欲试。一生朗读,感情充沛,将槐花之香演绎得有声有色。)
  师(陶醉地):现在,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教室里掌声雷动。)

  【反思】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则大相径庭。案例二无疑是较成功的,它的亮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感悟有深度
  案例一,教师以“从哪儿可以看出槐花非常香”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字。通过阅读,学生读出了槐花香味之浓,体会到了夸张句的妙处。案例二,当学生初步感悟到槐花香时,教师紧紧抓住“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其内涵。通过一番咀嚼品味,学生不仅读出了槐花之香,更体会到了其表现出的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读出了语言中蕴含的深意。
  可见,学生感悟的深度与教师的引导有关。教师只有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评价很巧妙
  案例一,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让其他同学“评点”,意在寻找不足,从而改进朗读方法。然而,这种“直截了当”式的评价太过简单,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案例二,教师巧妙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意在寻找优点,然后放大优点,评价极具艺术性——以香味隐喻朗读水平,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这种激励性评价,可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提高朗读质量。
  可见,教师的评价换个说法,学生朗读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因此,教师必须讲究评价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