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有“争议”的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这是一节县级竞赛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二十出头,讲起课来声情并茂,劲头十足,很有风范。连评委组的老同志都佩服他“后生可畏”。很快,一节课便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任务完成得也很顺利。况且,大部分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应该说,这是一节毫无争议的“优”课,却不想在评委组中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为了更好地直视到这堂有争议的课,现将争议的焦点呈现给各位读者,以其探讨。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
  [片断一]:
  师:小稻秧病倒了,杂草们得意忘形。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来了?
  生:辛勤的农民伯伯……
  生未说完,师示意生停下来。
  师:谁读出来了?
  生:喷雾气大夫赶来了。
  师:很好,你的发现真及时,这下小稻秧有救了。
  ……
  A种观点(反对),关键词:主体性;B种观点(认同),关键词:课堂效益。
  A:《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们要以无人教育转为为人教育。要将学生看成人,具有很大潜能,具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试想,像这位教师“冷落”学生的发言,这位学生会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呢?无疑,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B: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关注课堂效益了呢?假使每位学生都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我们是否都应该一一去关注呢?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作用呢?
  A:这里并不是要抛弃提高课堂效益这一种说法。假如能在尊重孩子主体条件下,再竭力提高课堂效益,那该有多好啊!
  B:我想和诸位评委谈一谈“有效教学”的话题。所谓有效教学,实质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发展。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有没有进步或发展,这是教学效益的唯一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打断学生的发言,进而组织新的引导,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既节省了课内有限的时间,又为顺利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A:我们常讲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怎样保障、实施?举例子讲,比如学生发言时,教师打断了,学生读书时,教师随意打断、批评,实际上这是违法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活泼、积极、主动地成长,这是我们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
  A:我又想起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程门立雪》这节课。他在让学生给“杨”字组词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扬州的扬”。于老师没有打断他的发言,而是肯定地说:“他说得很好”,在全班同学惊讶地同时,于老师微笑着说:“他的话还没说完呢。”这位学生在于老师热情地点化下,大声说道:“扬州的扬,把‘’换成‘木’,便是杨树的杨”。假如这位教师也能和于老师一样,尊重学生(主体),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燃起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索到新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B:谈到最后,还是回归于一个“实”字的问题,课堂教学“实”在何处,我想这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它毕竟仍需体现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只有在每一节课上,抓住课堂的有限时间,让学生尽快得到书本上的知识,牢牢掌握住一些基本的知识、常识,这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一门课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主体,而是要在确保“课堂效益”的前提下,去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如果仅仅关注主体不注重课堂效益。这样,只会滋生学生“信口开河”的不良习惯,而提高课堂效益也只能成为一句口号,如此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然滞后。
  ……

  [片断二]: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一阵微风吹过,小稻秧高兴得跳起舞来,他们吸足了营养,又向上挺了挺身子。”
  师:小稻秧为什么很高兴呢?
  生:我知道,毛毛雨(喷雾气大夫)做了一件好事。
  师:(认真)我是说他为什么高兴?
  生:(高高举手)小稻秧被杂草害得脸上腊黄,心里很难过。
  师:(耐心)我是问,小稻秧为什么很高兴呢?
  生:因为杂草们被喷雾气大夫治死了。
  ……
  A种观点(反对),关键词:发展、创新;B种观点(认同),关键词:主导地位。
  B: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小片断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为什么课堂总有学生“我思固我在”,或者是不假思索,信口答来。正因为这些学生缺少一种“自我意识”,教师通过这两次认真而耐心地提示,积极呼唤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清楚意识到我的存在,我的思维,我的价值。从而,在教师的关注中,让学生学得了知识,增强了意识。
  A: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就教学价值观而言,教师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活动范围,并就某一项活动,积极帮助学生促进身心和健全个性地发展。面对这两次发言,教师有些“无动无衷”,这怎能成为优课的一幕呢?
  A: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艺术地评价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对待学生的发言,更需要艺术。好的评价既有一定的导向性又包容着激励性功能,使学生乐思、善思。假始教师在第一次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说上这样一句:“你已经点中要害了,只是需要让大家都看到毛毛雨做了什么事。”那么,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说出:“杂草被毛毛雨治死了。”因而,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我们应不断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B: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不清楚学习的任务、目的,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教师是旁敲侧击,或是“针锋相对”。我个人认为,还需“针锋相对”,直视学生,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认真而耐心。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与呵护下,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
  A: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的实质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尽管他思考的结果可能是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过的,但只要这一思想的获得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首次独立完成的,就应该认定为创新。”谁敢断言,前两次的发言不是学生的创新呢?或许这就是那些急需鼓励的后进生们所思考出来的,所发现的。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又怎么能不加倍珍惜这些创新的发展呢?而这些也是“关注全体”理念的充分展现。
  B: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不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讲解、示范来督促、评价学生,使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机会。而这一片断向我们呈现的便是教师认真耐心地组织学生和引导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导向。

  [片断三]
  师:学完了课文,大家伙说说谁最让我们敬佩?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我最敬佩喷雾器大夫,他挽救了小稻秧的生命。
  生:我最敬佩杂草……
    生未说完,其余学生开始小声议论。
  生:杂草是坏东西。
  生:他也是有生命的。
  生:杂草会破坏庄稼。
  生:他只不过生长的位置选错了。
    师示意静下来,继续听这位学生说。
  生:他们“一拥而上”、“拼命”,这些是说他们有团队精神。
  师:很好,你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我最敬佩化学除草剂,因为他才是除去杂草的功臣。没有他,再多的喷雾器也没用。
  师:(点头)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最敬佩小稻秧,他能给人们带来丰收,带来欢乐。
    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
  A种观点(反对),关键词:价值取向;B种观点(认同),关键词:人文情怀。
  A:《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什么,我想应该归根于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小稻秧遇险记》是要赞颂杂草的团队精神吗?是要赞颂小稻秧为人民带来丰收、带来快乐吗?显然这些都不是文本所要需要表达或被挖掘的情感。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
  B:不错,我们是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人,如果忽视了主人的地位,忽略了主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感受,那么,无论是多么热闹的课堂,也是失败的。我们应该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放在第一位,必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是的,文本只不过是学生依附的语言材料。现在我们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使用很多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是不是说不同地方的学生都应要从不同的语言材料中获得很多不同的情感体验,让这些语言材料困住我们思维活跃的学生,显然是否定的。同样,我们在学习了《小稻秧遇险记》后,也不能仅仅将学生的情感思维圈定于敬佩喷雾器大夫上。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何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