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转化古诗的诗眼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从南京听课回来后,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看似简单的一首诗,却把文本上厚了。这几天,我在上古诗,很想把杜甫的《绝句》这首诗上得有滋有味。
  由图到文的前两句教学
  在教学“两个黄鹂鸣叫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前两句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两只黄鹂、翠柳、一行白鹭。然后,通过组织学生想象画面,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黄鹂?
  生:我看到了金黄色的黄鹂,站在枝头鸣叫着,一只黄鹂好像在说:我昨天到郊外去游玩,看到了很美的景色,你想去,我就做你的向导。另一只就说:太好了,我做你的伙伴,跟你去游玩。在交谈中,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他们还会唱动听的歌,会唱春天的歌如《春之歌》,它还会吟诵“春眠不觉晓……”
  师:柳条多美丽呀,你看,使我联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杜甫抬头看到了怎样的白鹭?
  生:身披雪白的衣裳,飞翔在广阔无垠的蓝天。
  生2:好像高贵的公主,非常优雅。又像白色天使飞向湛蓝的天空。
  师:这就是“两个黄鹂鸣叫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
  由文到图的后两句教学
  在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后两句诗时,我让学生读后交流读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不理解“含”,我就画了远处的雪山和小船的简笔画,然后画了一个镜框,学生立即就明白了远处的景物是包含在窗户里,因为作者是站在草堂内向远处观望的。
  巧妙转化,诗眼水露石出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诗眼,有的学生质疑是表达他的思乡呢还是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我组织学生讨论,实现由思乡到赞春的思维过度。
  师:他看到了从东吴来的船只,此时正是被流放到西部,看着从家乡来的船只,他思绪万千,他在想——
  生1:他在想父母身体健康吗?会不会也在想我这个漂泊的儿子。
  生2:他在想他的孩子又长高了。
  生3:他在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想他的好朋友,多想与他们一起喝酒吟诗呀!
  师:他的心头笼罩着——
  生:乡愁,他的内心多么寂寞呀
  师:此时,他又搁笔走到窗外,惊喜地看到了——
  引读:“两个黄鹂鸣叫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他的心情变得怎样?
  升:欢乐
  生:明朗了
  生:多么愉快呀!
  师:诗人看到了窗外鸟语花香,莺啼柳绿,大地充满无限生机,这时,他忘记了身在异乡的孤独,忘记了生平的坎坷,他在欣赏着一幅春景图。然后拓展延伸到其他写春景的诗。
  反思:
  孙双金老师在南京评课时说到,语文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课堂上得有趣味,让学生身心活跃,才能与老师一起走进文本。我想到尤其是三年级的孩子,更要让课堂充满情趣,从图到文,从文到图,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不要把古诗中的词语一个又一个的分解,把课上得支离破碎,课堂应注意轻重缓急,学生能理解的词语一笔带过,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多引导,解决学生的学习上的困难。王崧舟老师讲到古诗有三重境界,意思到意象,再到意蕴,当我发现《绝句》诗眼不像《江雪》那么明显时,当我请教了参考书和同事也无法解决古诗的难点时,我深入文本,寻找蕴含在古诗中的诗眼,由乡愁转化为对春天的赞美,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中,解决了教学难点,诗眼也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学生再一次品读到了优美如歌的表现春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