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三次“捞铁牛”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参加工作十余年了,十年中,亲历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潮起潮落,从最初的随波逐流到其后的顶风迎浪去弄潮,我一直在探寻语文教学的真谛。十年中我曾三次执教《捞铁牛》一课,而三次“捞铁牛”竟见证了十年教改的风风雨雨,浓缩了十年教改的尴尬苦涩与万般风情。现将三次执教《捞铁牛》的经历整理出来与人共享。

  第一次“捞铁牛”是在1995年,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参加高平市教学能手的评选。当时正在推行目标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考试出题则是针对课文内容出一些支离破碎的选择题。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定位在知识点的捕捉和训练任务的完成上。

  备课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将其设计成各种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课堂就是以我和学生的的一问一答串联在一起的,一节课下来,文中生字生词的识记、捞铁牛的四个步骤,叙述顺序、中心思想等学生都牢牢掌握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不纯粹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纯粹就是盛知识的容器吗?)当时所有听课老师,都是以教参为“圣旨”,以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训练点为荣,最后评价是“以本为本,训练扎实有效。

  2001年,我调入高平市实验小学,第二年代表学校参加高平市首届课题研究大赛,鬼使神差,我又选择了《捞铁牛》参赛。那时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的教育思想。那时各种教育杂志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案: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师生梳理问题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然后围绕重点问题点拨、自悟、解决疑难。一句话,就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孩子们大胆提问,我则因问而导,组织孩子们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并随机板书,出示多媒体课件,最后应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更好的打捞办法。最后,评委的评价是“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自主,课堂气氛热烈”,那节课获得了一等奖。讲完课下来,我的感受是:一个好教师要具备很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而自己在这方面仍有很大欠缺,仍需努力学习。

  第三次“捞铁牛”是在2004年四月,我代表高平市参加晋城地区小语团体赛讲。当时,关于“新课标”的讨论已在全国开展了一年了,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句话,语文课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赛讲目的之一就是展示各地区实施新课标的成果。

  时隔两年,再来看《捞铁牛》,我感到既亲切又陌生,教材一字未变,而我的备课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又该如何“捞铁牛”?晋城市教研室王惠老师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新课标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既不是对教材的线性梳理,也不是每堂课零打碎敲的训练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整体推进。”我何不活化教材,设计一节语文综合活动课,将书本的语言世界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打通,实现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巧妙整合!

  课前,我指导预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增长知识面。再钻研教材,确定探究点,精心设计以招聘会的形式贯穿整节课。

  课堂上,首先创设故事情境,创编招聘广告:宋朝时候,黄河发大水,冲走了栓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水退后,要重修浮桥,欲请能人帮助打捞大铁牛。孩子们,帮助河中府写一则招聘广告怎么样?孩子们纷纷动手,巧拟广告;然后筹备招聘会:学生自由组合,有充当主考官设计问题的,有充当怀丙设计打捞方案的,根据各自角色围绕教材积极准备,忙得有条不紊;招聘会开始:“怀丙”们胸有成竹,不慌不忙阐述打捞方案并将对模拟的打捞现场进行解说,主考官则品头论足,针锋相对提出质疑,要求怀丙解答;解答完毕还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旁听席上的“观众”提出,可否再备两艘大船轮流打捞,并用石头代替沙子制造浮力,既提高了打捞速度又可做到环保?更有聪明的学生提出用一桶桶的清水来代替满船沙子制造浮力。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有哪些打捞方法?现代“怀丙”自有高招……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整节课充满了活力,作为教师的我也从中长了不少知识,我被孩子们折服了。下课铃声并没有使这节课结束,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浮力知识?,孩子们又带着浓厚的兴趣向更广阔的生活去寻找答案。

  三次执教《捞铁牛》,教法与学法一直在变,我意识到,每一次变化都伴随着中国语文教学变革的阵痛,每一次变化都使我们更接近语文教学的内涵,也许几年后再来看第三次课,会象前两次那样令人感到幼稚,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会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会在一次次实践中,努力追求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
 
上一篇:怀丙和尚     下一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