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翠鸟》说外形描写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翠鸟》是篇老课文,它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大家耳熟能详。就写法而言,作者菁莽对羽毛的几个比喻以及几个表示绿颜色词语的运动还是值得点赞的。但是,如果拿几个描写鸟儿外形的片段作比较,我们会发现《翠鸟》的外形描写其实也并不那么经典。
  A、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选自《翠鸟》)
  B、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选自《珍珠鸟》)
  货比货,才识货。经比较,我们发现,《翠鸟》这种几乎从头描到尾的外形描写并不高明,跟学生一写人物外貌就鼻子眼睛眉毛一把抓的问题是一样一样的。
  《翠鸟》第一段用了105个字,平均用墨,又显冗长,很难突出翠鸟的最大特点(如果是鲜艳?那以衣饰为喻体的四个比喻就太抢镜头了)。读这段文字,感觉这只“翠鸟”不是个活物,或者至少它并不轻快灵活,而是像个“鸟体”模特一样一动不动地供作者描绘。我还觉得,作者也可能是盯着一张翠鸟图片进行细细的文字雕琢的。
  其实,一个读者是没什么耐心仔细把那么多带比喻的句子和那么多部位的描写看完的,就好比看《红楼梦》《西游记》或者某些演义、武侠小说时,一旦出现从头盔写到靴子那样无微不至的外貌描写,我们会选择跳过不读。所以,菁莽这写法吃力不讨好。
  相比之下,冯骥才42个字就把珍珠鸟最讨人喜爱的特点写出。尤其“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看冯的描写,笔墨用得恰到好处。当渲染则渲染:(1)“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这是因为长期与珍珠鸟作伴,对它的特点“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见惯了,但是小珍珠鸟还是“雏儿”,身上白点还未长成,值得介绍);(2)“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也是小家伙独有的特点,用了惟一的一次比喻,对“肥”进一步修饰,“一个蓬松的球儿”突出“雏儿”的最大特点,其外形可爱和作者的喜爱跃然纸上)。其余描写是当省则省,如“红嘴红脚”,并且再也不愿多花笔墨去写其他部位了。
  主次分明,语言简练,使“珍珠鸟”比“翠鸟”特点更加鲜明。小学教材里也有别的好例子,比如《燕子》第一自然段: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那么,编者为什么要选择《翠鸟》入教材(多个版本均有),而且不对第一自然段做改动?可能编者觉得文章这样的外形描写适合给三年级小孩习作做”范本“吧。但是学生仿写的结果怎么样?
  鹦鹉喜欢停在大树上,一双肉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黄色的头巾,绣满了灰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淡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金黄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弯曲而又尖利的嘴。(摘自网络)
  也是冗长的一段。
  个人觉得,无论是人物外貌描写还是动物外形描写,贵精不贵多,作者都应该有意识地节制对多个部位进行过细刻画,最主要的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