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教学实录——《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生1:更羸是射手。
  生2:更羸是猎手。
  生3:更羸是能手。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的意思。
  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李广的人……
  (学生打断:我知道李广的故事。讲述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
  师:还有一首诗叫《塞下曲》专门说这件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一齐背诵《塞下曲》)
  师:我知道的你们都知道,老师遇到你们真是三生有幸。中国有一个李广,外国也有一个射箭能手,他就是绿林好汉——罗宾汉(学生打断)。
  生:(很是自豪)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学生讲述罗宾汉比赛射箭的事)。
  师:李广是射箭力量之猛,罗宾汉是射箭之准,那么更羸射箭怎么样呢?
  生1: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
  生2:更羸射箭很神奇。

  二、复述训练,把握故事
  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不看书说。(学生练习)
  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
  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
  师:那怎么说呢?
  生2:(语气比较平淡)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谁再说?
  生3:(语速较慢,有萋萋惨惨的味道)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好。我们继续说下去。(板书:更羸告诉魏王……)
  生4: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5: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说话的语气比较自信)
  师:大王是一国之君,更羸能这样说话吗?(用对一般人说话的态度读了更羸的话)
  生5:(幡然醒悟,抢着说)应该有些讨好的意思,很自信但不能露出来,要含蓄些。
  师:你体会得深刻,你能说好吗?(学生说得不错)
  师:(继续板书: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
  生6: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 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说完整了。谁能再说?
  生7: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更羸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在大家疑惑之际,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
  (板书:观察 分析 推理 判断)
  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指着板书)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他注意——观察(板书)正确,——分析(板书)合理,还——推理(板书)入情,最后判断(板书)正确。
  师:谁上台按这一顺序给最后一节分层。
  (一生上台,划分层次,分好层次后,老师引读这一节,并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节。)

  三、“挑刺”训练,课堂练笔
  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比如第9节,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
  生:(大吃一惊,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
  师: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多读多思。一读,能读出毛病;一思,能看出缺陷。又如,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当堂练写后,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当“更羸”,学生作“魏王”,进行对话。)
  师:它飞得慢……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1:(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异功能呢?”
  生2:(激动得很)“高!真高!世界上竟有你这样的天才!”
  生3:(颇有君王风度,说得不紧不慢)“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生4:(惊讶)“啊!原来如此。看来,你真是射箭高手!”
  生5:(激动,一边说,一边点头、摸胡子,很像大王)“了不起!了不起!佩服!佩服!有你,我就可以得天下了。”
  师:这个故事叫“惊弓之鸟”,形容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弓响,就会受到惊吓。还有个成语跟它意思相近,就是“强弩之末”(板书:强弩之末)。这个成语讲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薄绸子都穿不透。“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一般都连用,比如:“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日本侵略者成了惊弓之鸟、强弩之末。
  师:同学们有兴趣的回家把“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