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语言美情感美同构共生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以“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为指导,意在体现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摒弃把课文“上肿了”的做法,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有目的地取舍,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
  (一) 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意识。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把作者描写的画面分成“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主线。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
  3.一种立体学习的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简单”但学习的目的并不“单一”,学习的收获并不“单薄”。在学习中,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体现扎扎实实的训练意识
  1.情境解词,体会语言魅力。对词语的教学,不做理性、抽象的分析,尽可能地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语境创设体验情境,感性地学习。如“协调有序”的学习,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学生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现了对语言的深入品味和揣摩。
  2.化“话”为“画”,感受美好情感。“边读边想像,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这个“读进去,想出来”的过程没有走马观花,把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体验、想像相结合,学生有了这样的历练,自然地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后)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
  )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多钟)
  (二)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当……的美感”这段话)
  师: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hánɡ)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行xínɡ人)(齐读两遍)
  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读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这叫抓重点词语体会。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生3、生4、生5、生6与老师合作轮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出示“绰”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全班一齐读。(全班读,比较快,韵味不够)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课件中的语段变成诗的排列)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配乐指名读。
  师:(情境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情境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
  (三)扣词激情升华美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句子:如果碰上……)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右边——(生: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其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