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账单》教材解读之二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母亲的账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办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板块的第四篇课文。本板块的主题是《我们的世界》。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第一次》《切错的苹果》《我是男子汉》《母亲的账单》四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诗歌等体裁,引导孩子们回归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必被迫接受大人给予的思想意识,不必被圈定在固有的思维框架中,而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地体验与畅想。《母亲的账单》通过母亲接到儿子彼得的账单后,付给他报酬并给儿子开出一张欠款为0的账单,巧妙地对彼得进行教育的事,表达出了母爱的无私、无价、无声。
  《母亲的账单》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孩子该如何为“母亲的账单”买单?
  一、从理所当然中看“取”与“予”
  《母亲的账单》里,小男孩生活在商人的家庭里,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让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金钱关系。他认为只要付出了就应该有金钱的回报,这也是小彼得认识这个世界时形成的最初的价值观念。而这样的价值观念往往被我们大人所忽略。大人忽略了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孩子忽略了在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爱。所以,他才会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跟母亲索要报酬的主意。这个主意对于读者而言是出乎意料的,但是对于小彼得而言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十年来他从母亲那里“取”来的幸福生活,“取”来的健康成长,“取”来的快乐童年,所以就不会有“予”意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欠”字,一份摆在母亲面前的账单,一个金钱数字的叠加。文章到此,已经让读者吃惊不小,我们最初甚至愤怒,愤怒于小彼得的无情,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能理解小彼得的童真和幼稚呢?他所接触的最初的世界里充斥着金钱的交换,这种交换里没有感恩,只有利益的权衡。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呈现给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或许也是编者将《母亲的账单》编排在《我们的世界》这一板块的其中的一个意图吧!
  二、从将计就计中看“施”与“受”
  文章的第二个看点是母亲将计就计效仿小彼得也给小彼得开了一个形式相同但内容迥异的账单。我们震撼于母亲的睿智的同时,也感动于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账单中也有一个“欠”字,但紧随其后的却是数字“0”。这里有十年来对小彼得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呵护,但这些数叠加起来的总和却仍是“0”。“0”在数学领域里表示“没有”,但在本文中却具有无限深厚的内涵,这里有无悔的付出,无怨的倾注。这里母亲是施者,小彼得是受者。当我们感慨于母爱的无私的同时,我们仍然要反思,当我们全情投入地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否感受到了我们的这份爱?这里面“0”表达了母爱的不求回报,但是也暗含着一个道理:我们施与孩子的爱,如果不能让孩子感受到,那么对于这个爱的“受者”——孩子而言,我们的付出就是“0”,真真正正的“0”,因为孩子没有感受到。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就从教会孩子理解爱,体会爱开始。认识世界,从爱起步。
  《母亲的账单》语言质朴,情节感人。能够通过文本,引领学生达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阅读”部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基于学生对于本文学习的学情,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主意、索取、羞愧万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1、设疑激趣
  这篇小故事故事情节十分吸引人,如何引导孩子们把一篇本就十分精彩的文章读出“彩”来,读出“趣”来,读出自我来?我想就从一个不等式开始吧。板书“0>60”,质疑: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我想同学们有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一定会对这个被老师写在板书上的“错误”深深吸引,增强对文章的兴趣,进而把文章读透。
  2、设计问题,引导读文
  我觉得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
  最让我感动的是()。
  这篇课文最()的是()。
  最后一个问题请你们随意填,我想听到你们与众不同的回答。
  这样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文,更是将文章的重点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让孩子的阅读不偏离阅读本身。
  3、在比较重鉴别
  文章一共出示了两份账单,一个出自于小彼得之手,一个出自母亲之手。两份账单的区别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我想放手让孩子阅读,同学们经过阅读比较一定能从答案中体会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4、在想象中升华
  文章以小彼得“羞愧万分”作为结尾,这让我们读来倍感欣慰。但是,小彼得为什么羞愧万分,小彼得会想什么?用学生的想象替代小彼得的想法,用学生之口替代小彼得之口,我想学生替小彼得说的话一定就是他们发自肺腑的真实的想法。
   
上一篇:《母亲的账单》教材解读     下一篇:《母亲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