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实录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
  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
  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
  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
  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上一篇:《出塞》阅读赏析     下一篇:《出塞》教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