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转身”之美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从教课文走向教课程,让语文“美丽转身”
  夜已更深,周围很静,只有我的思绪伴随温暖的灯光在不停地跳跃着,回味着。
  在小学语文“双对接”远程研修课程开发中,我有幸成为了“阅读教学目标制定”这个专题的课例执教者。回顾走过的磨课之路,在个人努力、专家引领和群组成员的互助下,点点滴滴,曲曲折折,迷茫与顿悟交织,汗水与幸福并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想说的是:“磨课”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一次备课时,我的备课范畴一直在《掌声》课文中来回打转,总感觉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这个词语须重点体会,那个词语也不能含糊其辞,反反复复,修修改改,放不下这个,丢不下那个,找不准教学中心点,思路一直在繁琐中徘徊。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识记“忧郁、犹豫、困境、经久不息、骤然间”等词语,弄清多音字“落、调”的读音。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感悟”、“移情体验”、“想象拓展”等方式学习课文,用“抓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体会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过程,进而领悟掌声的巨大作用。
  4. 领悟掌声的内涵,即: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爱、鼓励和尊重,我们要主动关爱他人,同时也要珍惜他人的关爱。
  打磨过程中,在群组成员的帮助下,在沈大安、吴忠豪、张志刚三位专家的耐心指导下,我豁然开朗,明白了教学一篇课文,先不要忙着怎么设计教学环节,而是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白了语文教学教的是课程,课文只是为课程服务的一个个例子。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做到三者结合:一是吃透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认真熟悉并解读教材;三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关键词语的意思,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在专家的推荐下,我又认真阅读了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舍弃什么。最后一次备课时,我把原来一课时的教学改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最终这样制定: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1个二类字,读准“落、处”等多音字。正确书写“愿、持、讲、述”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生词的意思,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本课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备课时围绕目标再去确定教学思路,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教学思路简简单单,学生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期初,首先必须要阅读、吃透课程标准,年段目标了然于胸,然后再去阅读、理解、爱上一篇篇课文,制定适合学生的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教学中才会胸有成竹,才会方向明确,才会游刃有余。我们要学会把眼光放远,远到围绕课程标准依据学段目标合理恰当的使用好“例子”,而非让“例子”成为主角,牵着老师和学生的鼻子走。我们也要学会把眼光放远,远到能看到学生未来的幸福,把学生教成“人”,“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获得长足的进步,生命的收获,而非语文的‘豆腐渣’工程”。(崔峦)从而让语文在我们的身边“美丽转身”。
  二、从教“课”到教“学”,让自己“美丽转身”
  参与这次课例打磨,前前后后经历了一次次备课、上课、观课、研讨,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理论导行,反反复复的制定教学目标、一次次的写教学设计,群组老师认认真真写观课报告。可以说,这中间经历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走过了许多个低谷地段。在一次次地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智慧碰撞,而我就在这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特别是名师与专家的引领更是让我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一路走来,累并快乐着,特别是到课例打磨接近尾声再转回身看的时候,感觉满心的幸福,那幸福绝不仅仅只是一堂课的转变,还有超越课堂,引领成长的一种意志、理念、思想的转变,一种勤于学习、善于研究的生活方式的“美丽转身”。
  蒋敦杰院长说过:磨课就是引领老师把教学足迹写出来、做出来、记下来、说出来和改出来,并在网上留下来,引领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能力;在校本教研方式上,通过三次备课两轮打磨、专业化观课评课,逐步实现校本教研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从而引导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收获着思想的“美丽转身”,同时也用行动记录着“转身的美丽”。每天记工作日记,教学生写“个人专辑”,用一颗善感的心反思身边的事,用一颗幸福的心记录不经意间发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