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案例背景: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本文通过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列宁果断地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小路的危险,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文章巧用对比赞颂品格,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和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说明列宁的无所畏惧和意志坚定。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质疑解疑,知识的呈现随着解疑完成。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章人物形成共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他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他们。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列宁为什么两次走过那条险路。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情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读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为这句话所感动。课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句话。
(二)、质疑探究
1.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2.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画简笔画、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或两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语句,
●预计学生朗读的重点句子有:(课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险的小路走去。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等词句,体会了小路狭窄危险的程度。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做如下点评指导:
☆听听你的朗读能不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小路的危险和心中的紧张?
☆大家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吗?你能再试一下吗?看来你是感受到了!
☆谁也能用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请注意你的背后悬崖,你的脚下是深渊,小路只容你一只脚。
【引领学生对文句的感受来进行朗读的指导,而不从朗读的纯技巧上去处理,从而读出自己的理解来,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心情来,读出自己对人物想说的话语来。这才是朗读指导的正轨。】
②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回过头来一看,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因为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课件出示)
(有了以上阅读感悟的基础,学生自然会抓住“舒了口气”“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等重点语句,体会当时心情,进行合作交流。)
③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课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现了小路的狭窄。)
b.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可以让学生演示巴果茨基走过险路的情景:把这黑板看成是高山,讲台边缘是小路,下边就是万丈深渊。)那一组来试试?
大家给评一评演得怎么样?
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头看路。如不是,问问能这样做吗?为什么?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
c. 画简笔画,认识小路的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d.接下来,采用设置假设问题的方法,加强情感体验。
如果列宁一不小心,就会怎样?
学生会猜想:会落入万丈深渊;会摔得粉身碎骨;会毫无生还希望……
师:听了你们的体会,我觉得这条路真够可怕的!
4.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此段。
5.学习观看日出部分
⑴ 走过险境,向上攀登,出现在眼前的是壮丽的日出景观。
此时播放日出美景课件,激发学生情感。
⑵ 继而,设置逆向问题,进一步引发对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宁当时避开这条临近深渊的险路呢?
鼓励学生抒发感受,进行创意表达。使学生领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⑶ 教师总结: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列宁此时的心情我们最能理解。
(课件出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道柔和的阳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发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这时,好像是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辩论升华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两次,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经过了前面体会文本的情感积蓄后,设置了辩论赛,此时此刻他们急需表达内心的感受,并通过辩论来进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对话。】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想象列宁第二次毅然走险路的样子,写一写。
【填补课文的情节空白,围绕“毅然”写一段话,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提高其表达能力。】
2、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课上好了,不等于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结束了,对于登山这样的课文来讲,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节课就能领会尽然的,在“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里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个性化阅读感悟的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为什么要建议撤掉课文《登山》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