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参考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知了学飞】
〔解题〕
“知了”即蝉,是身体最大的一种蝉,前后翅基部黑褐色,斑纹外侧是截断状。夏天鸣声很大,幼虫蜕的壳可以入药。因其鸣叫的声音像“知了”,因而又叫“知了”。
〔结构分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本篇即为一篇寓言。讲的是知了原本不会飞,后来和大雁学飞,本来刻苦一点儿可以像大雁一样翱翔蓝天,却因怕苦和不耐烦而半途而废的故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知了原本不会飞,请大雁教它学习飞行。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知了学飞既不认真、不耐烦,又骄傲自满,最终连树梢都没能飞离。
第一层(第二、三自然段),写知了学飞的态度。
第二层(第四自然段),写知了学飞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写知了后悔当初不刻苦,不努力,慨叹一切都迟了。
〔语意理解〕
“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这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知了原本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飞得半低不高的,它本来不会飞。但它心中还是有美好理想的———它羡慕大雁翱翔蓝天,想让大雁教它飞行,实现自己遨游蓝天的梦想。这就说明知了虽然不会飞,但心中还是有美好而远大志向的。
“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这是知了跟大雁学飞后的基本态度。“怕艰苦”说明知了不能吃苦;“东张西望”“爬来爬去”说明知了学习十分不认真、不专心。这样的态度决定了知了的学习一定不会取得显著的成绩,这为故事的结果做了铺垫。
“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大雁教给它飞的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又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
这是知了学飞不认真、不专心态度的具体表现:不耐烦又骄傲自满。“只……就”、“只……又”、“不耐烦”、“嚷”等词语与句式生动地表现出知了心性的浮躁。它严重地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这就注定了它最终只能一事无成。
“知了仍想跟着大雁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知了仍想展翅高飞,愿望依然美好,无奈它不肯辛勤地训练。没有付出,当然就不会有收获。它最后的学习“成绩”就是“用力扑腾”,“还是没能飞离树梢”。它的懒惰、怕吃苦、浮躁、自满等一系列不良的个性品质决定了它的美好愿望最终只能是一个幻影,它只能成为一个好高骛远之徒。
“知了眼望万里长空中远飞的大雁,它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看着大雁搏击长空的英姿,知了懊悔了,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知了只能慨叹:迟了!迟了!这则寓言最后要告诉我们的是:徒有美好的愿望和远大的志向,而没有脚踏实地、克服困难、辛勤耕耘的精神,将永远一事无成。
〔写作特点〕
1.严整的结构,清晰的脉络。
这则寓言短小精悍,结构十分严整,文章布局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十分清楚明晰。
2.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
寓言语言十分简洁,但对知了的性格却刻画入微。尤其是对知了的一些不良个性品质、行为动作表情的描写只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刻画了一个极富讽刺意味的“反面教材”形象———知了。
3.浅显的描述,深刻的启示。
本寓言虽浅显易懂,但教育意义却很深刻,发人深省,有发聋振聩之功。(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蜗牛和蚯蚓】
〔解题〕
蜗牛是一种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有的地方也称之为水牛儿。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身体柔软,圆而长,环节上有刚毛,生活在土壤中,能使土壤疏松,其粪便能使土壤肥沃,是益虫。通称曲蟮。蜗牛和蚯蚓,看似两种不相干的小动物,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结构分析〕
这则寓言写了蚯蚓看不起蜗牛,不相信它能爬到墙顶上去。但蜗牛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地爬,终于爬到墙顶的故事。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写蚯蚓很看不起蜗牛,不相信它会爬到墙顶上去。
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写蜗牛已经爬到了墙顶上。
〔语意理解〕
“蜗牛在墙脚边爬。”
“我要到墙顶上去。”
第一句话介绍了蜗牛目前的位置:墙脚边。第二句是蜗牛告诉蚯蚓自己的去向:要到墙顶上去。从墙脚到墙顶,无论多高的墙,哪怕只是一堵矮墙,对于蜗牛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因为它顶着重重的壳,爬得太慢了。但蜗牛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从墙脚边爬到墙顶上去。在墙的顶端,它能欣赏到更美更广阔的风景,这是它的愿望和理想。
“蚯蚓忍不住笑了起来:‘哼!你也想到墙顶上去吗?不要妄想了吧!你应该明白自己爬得多慢呀!’”
这是蚯蚓听到蜗牛的愿望之后,对蜗牛说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明蚯蚓实在是觉得蜗牛的理想不切实际,从心里根本就看不起蜗牛,觉得蜗牛给自己定下一个对它来说太远大的目标,想法实在是不切实际,简直是可笑极了。这个笑里充满了嘲讽的意味。
“蜗牛不理它,继续向墙顶上爬。蚯蚓觉得蜗牛太傻了,笑了笑,就钻到泥里去睡觉了。”
这是蜗牛和蚯蚓对话后各自的表现。蜗牛有自己的主见,即使蚯蚓对它大泼冷水,它仍坚定着自己要爬上墙顶的信念。蚯蚓则第二次笑了,这次的笑里则充满了无可奈何了,因为它觉得蜗牛简直就是一个执迷不悟的傻瓜蛋,它对蜗牛不想也不屑再说什么了,于是钻到泥里睡大觉去了。
“蚯蚓一觉醒来,钻出泥土看看,再也看不见蜗牛了。原来蜗牛已经爬到墙顶上了。”
蜗牛真的爬上去了。它爬得慢,不假,但它正是靠着一股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劲头,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蜗牛的坚韧与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勤能补拙的道理。
〔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语言、行为、表情等,描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
本则寓言语言简洁,但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等,只寥寥数笔,将蚯蚓的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和蜗牛的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刻画得生动传神,甚至让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浅显的文字,深刻的启迪(详见“语意理解”部分)。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羡慕、不耐烦、懊悔”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两则寓言故事。
3.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说出自己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知了、蜗牛的图片。
〔教学时间〕
建议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教学开始时,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或者知道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
⑵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学之初,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你对哪则寓言最感兴趣,为什么。然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你读懂了哪些句段,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③这则寓言对你有哪些启发,你对寓言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进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⑶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不要复述原文。
②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例如,在《知了学飞》这则寓言里,下面几句话的理解就值得注意:
A.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这句话中的“东张西望”“爬来爬去”形象地描写出知了学习不认真、不专心的样子。
B.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C.大雁教给它飞的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又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
“只听了几句”、“不耐烦”、“只试了几下”“嚷”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和“知了!知了!”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了知了学本领时没有耐心又不虚心的形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王献之练字
下一篇:《知了学飞》教学实录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